[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与磷系阻燃剂复配改性水性聚氨酯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14603.5 | 申请日: | 2019-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2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婷;宿倩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12;C08G18/32;C08G18/48;C08G18/34;C09D175/08;C09D5/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阻燃 剂复配 改性 水性 聚氨酯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碳纳米管与磷系阻燃剂复配改善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将酸化后的碳纳米管接入水性聚氨酯中,使用含磷三元醇三羟甲基氧化磷为扩链剂,进行反应合成出复配阻燃水性聚氨酯。酸化后的碳纳米管上具有一定数量的羟基和羧基,羧基可以参与聚氨酯的合成,提高了聚氨酯改性材料的交联密度,从而有效抑制了聚氨酯主链的分解。燃烧过程中,磷具有催化成炭的作用,形成的炭层覆盖在聚合物的表面,起到隔热隔气的作用,加入碳纳米管后,其残炭表面能够观察到由碳纳米管交织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些网络结构可以提高残炭层的力学强度,避免裂纹,使残炭表面连续,具有更好的致密性,更有效地阻隔热量和可燃物的传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性聚氨酯材料技术领域,涉及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性能研究,尤其是一种利用碳纳米管与磷系阻燃剂复配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水性聚氨酯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如耐低温,耐腐蚀,耐屈挠等,又具有不污染、运输安全、工作环境好等特点,除了可以满足环保要求的无VOC排放外,还可以得到与有机溶剂型相似的形态,在基本不改变有机溶剂型使用工艺前提下保持有机溶剂型的产品性能,因而水性聚氨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水性聚氨酯涂膜的耐热性、机械性能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近些年来,对水性聚氨酯改性的研究较多,研发既能保持水性聚氨酯的优良性能,同时又提高其阻燃性的改性水性聚氨酯越来越重要。
纳米材料的涌现为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和对现有材料进行改性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在众多的纳米材料中,碳纳米管(CNTs)是以碳原子形成的石墨片层卷成中空的管体,径向尺寸为纳米级,具有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等优点,成为理想的聚合物增强材料。碳纳米管/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既保留了聚氨酯材料的基本性能,又能使水性聚氨酯的阻燃性、热稳定性等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碳纳米管与磷系阻燃剂复配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将酸化后的碳纳米管接入水性聚氨酯中,使用含磷三元醇三羟甲基氧化磷为扩链剂,进行反应合成出复配阻燃水性聚氨酯。酸化后的碳纳米管上具有一定数量的羟基和羧基,羧基可以参与聚氨酯的合成,提高了聚氨酯改性材料的交联密度,从而有效抑制了聚氨酯主链的分解。燃烧过程中,磷具有催化成炭的作用,形成的炭层覆盖在聚合物的表面,起到隔热隔气的作用,加入碳纳米管后,其残炭表面能够观察到由碳纳米管交织形成的网络结构,这些网络结构可以提高残炭层的力学强度,避免裂纹,使残炭表面连续,具有更好的致密性,更有效地阻隔热量和可燃物的传递。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1)将不同比例的酸化后的碳纳米管分散于10-20%聚丙二醇1000中,然后与10-20%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0.1-0.3%二月桂酸二正丁基锡混合均匀,在200-500r/min转速下,在氮气保护下,70-100℃,反应至-NCO含量达到用二正丁胺-甲苯溶液滴定所规定的理论值,得到聚氨酯预聚体;
(2)降温至60-80℃,加入1-2%阴离子型扩链剂二羟甲基丙酸,继续搅拌反应,加入稀释剂丙酮,反应4h,降温至50-60℃,加入1.5-2.5%三乙胺溶液,中和30min;
(3)在1000-1500r/min转速下,向上述预聚体中缓慢加入55-75%去离子水,乳化后,把三羟甲基氧化磷与二元醇扩链剂按不同比例进行复配,加入反应体系,反应0.5h,减压蒸馏出溶剂,得到复配阻燃水性聚氨酯乳液。
其中,步骤(1)中的酸化后的碳纳米管在反应物中所占质量分数比为1-5%。步骤(3)中的三羟甲基氧化磷物质的量在二元醇扩链剂中的比例为20-100%。
本发明的技术优点如下:
(1)本发明中的碳纳米管/磷阻燃水性聚氨酯属于反应型阻燃水性聚氨酯,阻燃效果持久,不含卤素,安全环保,阻燃效果更好。
(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科技大学,未经天津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46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