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除臭台湾假单胞菌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918758.6 申请日: 2019-09-26
公开(公告)号: CN110607264B 公开(公告)日: 2020-10-27
发明(设计)人: 魏东;刘莉;史吉平;颜薇芝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B01D53/84;B01D53/58;B01D53/52;C12R1/38
代理公司: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代理人: 许亦琳;余明伟
地址: 20121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除臭 台湾 假单胞菌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环境微生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株台湾假单胞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一株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 WDP1,其保藏号为CCTCC NO:M 2019620;本发明的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 WDP1可应用于降解氨气和/或硫化氢中,氨气48h降解率至少达到90%以上,硫化氢的48h降解率至少达到80%以上;同时可应用于有机固废和有机废水除臭中。本发明的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 WDP1应用范围广,除臭效果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微生物领域,特别是涉及一株除臭台湾假单胞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恶臭是指破坏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气味或使人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气体,被世界公认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恶臭气体成份复杂,其组成可以分为四类:(1)含氮化合物,如氨、三甲胺等;(2)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甲硫醇等;(3)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丙酸等;(4)芳香族化合物,如吲哚、三甲基吲哚等。关于恶臭气体的成份,氨气和硫化氢是主要物质,其中氨气的含量最高,其次是硫化氢。恶臭气体的产生源较为广泛,如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厕所等均可产生恶臭气体。恶臭气体的产生不仅污染环境,同时危害人畜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治理,减少恶臭气体的产生与排放。

恶臭气体的治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法以除臭效果明显、成本低、无二次污染、操作简单等特点,已成为国内外恶臭防治研究与应用的主要方法。生物法除臭包括三个方向:(1)遮蔽型,使用丝兰、菊芋、橘皮等生物原料的提取液喷洒,从而掩盖臭味,该技术未消减恶臭气体中的物质含量。(2)抑制型,使用酶制剂等抑制与有机废弃物降解相关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抑制有机废弃物的降解,减少恶臭气体的产生。该技术减少了恶臭气体中的物质含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同时抑制需要发挥功能的微生物,从而影响废弃物的降解效率;(3)降解型,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降解恶臭气体中的物质,降低恶臭气体中的物质含量。该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恶臭气体中的物质含量,同时对废弃物的降解效率无影响,甚至能够促进废弃物的降解。此外,该方法中的微生物能够持续繁殖,从而长久维持除臭的效果,因此降解型除臭是一种更有应用前景的生物除臭技术。

降解型微生物除臭技术主要依赖于高效的功能微生物。目前,日本和德国在研究微生物除臭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除臭微生物相对较少。已报道的用于除臭的微生物有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而申请使用假单胞菌除臭的专利几乎没有。此外,恶臭气体产生的场所复杂,环境气候多变,而微生物的生长和发挥功能受到温度、pH值、恶臭气体发生场所样品性质的影响,因此微生物生长和发挥除臭功能所适应的温度、pH值、应用场景等亟待明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台湾假单胞菌及其在除臭中的应用,用于降解恶臭气体中的主要成份——氨气和硫化氢。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株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 WDP1,该菌株于2019年08月12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号:CCTCC NO:M 2019620。

所述的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 WDP1生长条件至少满足以下之一:温度10~45℃,pH值4.0~10.0。

优选地,所述温度为25~40℃,所述pH值范围为6.5~8.5。

所述的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 WDP1用于降解氨气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温度10~45℃,pH值4.0~10.0。

优选地,所述温度为25~35℃,所述pH值范围为6.5~8.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87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