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驱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22810.5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8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邓华红;夏承钢;李良;段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H02K7/116;H02K5/04;H02K5/173;H02K11/21 |
代理公司: | 31002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洁;郑暄 |
地址: | 20182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子 轴承外圈 第一壳体 轴承内圈 轴承孔 轴承 输入齿轮轴 内腔 电驱动装置 圆柱部 固接 啮合 输入轴单元 电动机 同心度 延伸 支撑 滚道 滚珠 前部 加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输入齿轮轴;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电动机,包括转子;第一壳体还具有一延伸至转子的内腔里的圆柱部,圆柱部的内腔里设有轴承孔;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安设在轴承孔中以支撑输入齿轮轴,转子固接在输入齿轮轴的尾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驱动装置,其中的输入轴单元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轴承外圈的前部安设在第一壳体的轴承孔中,轴承外圈的一端延伸至转子的内腔里;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上还对应设置至少两列滚道和滚珠以将轴承内圈支撑在轴承外圈上,转子固接在轴承内圈的尾部。因轴承孔仅设在第一壳体上,可一刀加工出来,确保同心度和啮合精度,提高了NVH性能,且减少了零件,降低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辆驱动传动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电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装置中,通常在两个壳体上设置轴承用于支撑驱动电机的转子轴,多件壳体装配好后则转子轴安装到位。由于多个零件装配过程中形成的累积误差,因此难以保证两个轴承的同心度,限制了NVH性能的提高。
然而,现有的电驱动装置面临着两个方面的迫切的需求,一是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同时要求提高其NVH性能以增强整车舒适性。因此,还期待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同时提高NVH性能的电驱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成本,同时提高NVH性能的电驱动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装配好后形成一空腔;输入齿轮轴,具有齿轮部,所述齿轮部安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装配好后形成的空腔里;第一轴承;第二轴承;电动机,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的定子套设在所述的转子的外侧;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一圆柱部,所述圆柱部延伸至所述转子的内腔里,所述圆柱部的内腔里还设有分别用于安设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两个轴承孔;所述输入齿轮轴支撑在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上,所述转子固接在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尾部。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轴承安设在所述转子的中间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的电驱动装置还包括油封,装配在所述圆柱部的内腔里,且位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侧,并与所述输入齿轮轴接触。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电动机还包括转子托架,所述转子套装在所述转子托架上,所述转子托架固接在所述输入齿轮轴的尾部。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的电驱动装置还包括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包括传感器转子和传感器定子,所述输入齿轮轴还具有角度传感器部,所述传感器转子套设在所述角度传感器部上,所述传感器定子固设在所述第二壳体上。
本发明的另一种电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装配好后形成一空腔;电动机,包括转子和定子,所述的定子套设在所述的转子的外侧;输入轴单元,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的前部安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轴承孔中,所述轴承外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子的内腔里;所述轴承内圈与所述轴承外圈上还对应设置至少两列滚道和滚珠以将所述轴承内圈支撑在所述轴承外圈上;所述轴承内圈具有齿轮部,所述齿轮部位于所述空腔里,所述转子固接在所述轴承内圈的尾部。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至少一列滚道被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中间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所述输入轴单元还包括油封,装配在所述轴承外圈的尾部并与所述轴承内圈接触。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电驱动装置,所述电动机还包括转子托架,所述转子套装在所述转子托架上,所述转子托架与所述轴承内圈相对的端面上设置端面花键,所述转子托架上设有通孔,所述轴承内圈上设有螺纹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拧入所述螺纹孔后将所述转子托架固接在所述轴承内圈的尾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科深江电动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281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半浮式防洪车罩
- 下一篇:用于具有牵引电池的机动车辆的车身底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