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压裂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23251.X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90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夏世斌;李盼;冯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10 | 分类号: | C04B35/10;C04B35/622;C09K8/80 |
代理公司: | 42102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晓燕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焚烧飞灰 压裂支撑剂 制备 半成品 铝矾土 锰矿粉 压裂砂 烘干 过筛 粒径 烘箱 行星式球磨机 低密度颗粒 圆盘制粒机 烘干处理 随炉冷却 性能要求 烧结 混合物 马弗炉 成球 放入 混匀 磨粉 喷雾 筛网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压裂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垃圾焚烧飞灰、铝矾土、锰矿粉烘干处理,用行星式球磨机分别磨粉过325目标准筛网;按比例将所得原料充分混匀,在圆盘制粒机中喷雾成球,过筛得到粒径大小20‑40目的压裂支撑剂半成品;将半成品放入瓷方舟中,于烘箱中烘干;将烘干半成品置于马弗炉中1200℃‑1400℃下烧结1‑3h,随炉冷却至室温,过筛得到粒径大小为20‑40目的压裂支撑剂产品。本发明以垃圾焚烧飞灰、铝矾土、锰矿粉混合物,通过一系列方法将其制备为压裂砂,得到了近乎球形的高强度低密度颗粒。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易于工业化生产,所得产物可以满足压裂支撑剂的性能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垃圾资源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压裂砂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35.8%的陆地石油资源分布在山林、戈壁、高原、沼泽等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地方,且大部分储藏在3000m以深,开采起来比较困难。现各国渗透力,井浅的油田几乎开采殆尽,目前开钻的油气井在逐渐加深,渗透力也越来越弱,必须通过压裂来开采。油气压裂开采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天然气、石油开采技术,可以延长油气井产气年限,提高油气产率,对低渗透矿床的作用尤为突出。
压裂砂是油田压裂开采时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材料,全名为石油、天然气钻井压裂支撑剂。压裂砂是一种球形颗粒,强度较高,通常以陶瓷材料作为原材料制备。在水力压裂时,压裂砂可以支撑岩石开裂的缝隙,为油气的逸出形成通道。高强度高品质的压裂支撑剂可以提高油气60%的产出率,延长井5-10年的使用时间。根据我国已探明石油资源的总量,当采收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时,采储量可提高2亿吨。
在该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压裂砂材质与性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者曾探索过的材料有玻璃球、塑料球、铝球等。经过反复的实验论证,以上大部分材料被逐渐淘汰,最终确定了覆膜支撑剂、石英砂支撑剂与陶粒支撑剂这三大类。石英砂支撑剂易破碎强度低,而且碎屑会将裂缝堵塞,使导流率降低,无法满足深井开采的需要,且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烧结而成的陶粒支撑剂相对而言性价比比较高,化学稳定性好,强度也高,因而被油田采用的越来越广泛,当然,陶粒支撑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密度高,容易损坏设备等。本发明方法属于陶粒支撑剂的范畴。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垃圾产量也随之飞速增长。目前垃圾处理主要有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发电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在垃圾焚烧发电运行中,产生了大量飞灰(约为垃圾焚烧量20%),仍需进行填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目前常见的方式是将飞灰制砖,但可能会受市场季节性销售影响,存在滞销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垃圾焚烧处理的正常运行。因此,目前急需开展垃圾焚烧发电飞灰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实现飞灰“零填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压裂砂的方法,既可以减少飞灰填埋量避免污染环境,又能对飞灰进行资源化利用,所得压裂砂成本低廉、性价比高、球度好、密度低、优异的抗破碎性能、耐腐蚀性能、易于工业化生产。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用垃圾焚烧飞灰制备压裂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垃圾焚烧飞灰、铝矾土、锰矿粉烘干处理,用行星式球磨机分别磨粉过325目标准筛网;
2)按比例将步骤1所得原料充分混匀,在圆盘制粒机中喷雾成球,过筛得到粒径大小20-40目的压裂支撑剂半成品;
3)将半成品放入瓷方舟中,于烘箱中烘干;
4)将烘干半成品置于马弗炉中1200℃-1400℃下烧结1-3h,随炉冷却至室温,过筛得到粒径大小为20-40目的压裂支撑剂产品。
按上述方案,所属垃圾焚烧飞灰主要成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325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