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合梁结合段的自密实混凝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23918.6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34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闫兴非;李方元;张涛;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 |
代理公司: | 31304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峰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实 高性能减水剂 矿物掺合料 粗骨料 聚羧酸 细骨料 水泥 混凝土 自密实混凝土 硅酸盐 复合膨胀剂 混凝土灌注 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合 粉煤灰 工作性能 空间狭小 力学性能 梁结合段 天然中砂 钢结构 混合梁 机制砂 减水率 结合段 质量份 国标 碎石 收缩 施工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合梁结合段的自密实混凝土,按照质量份数包含如下的组分:水100‑150份、水泥450‑500份、矿物掺合料50‑55份、细骨料675‑725份、粗骨料1000‑1100份、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5‑10份、复合膨胀剂50‑55份;水泥为普通硅酸盐42.5级以上的水泥;矿物掺合料为国标I级以上的粉煤灰;细骨料为天然中砂或机制砂;粗骨料为5‑25mm碎石;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减水率须在25%以上。本发明实现混凝土在混合梁结合段内部自动密实、无收缩,且具有稳定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同时可应用于类似空间狭小只能采用自密实式混凝土灌注且只能从外侧输送混凝土时的混凝土结构施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合梁结合段的自密实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合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力学性能的建筑材料通过某种特殊的构造连接在一起,并能保证共同受力、变形协调便形成了组合结构。一般来说,为适应跨度的变化,混合梁连续梁、结构钢构和混合梁斜拉桥就是一种典型的组合结构,其一般的结构形式是通过钢混结合段把边跨混凝土主梁与中跨钢主梁连接起来。因此,科学合理的钢混结合段构造有利于改善钢梁和混凝土梁之间的内力传递和应力分布,从而充分利用两种材料各自的力学性能,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并有利于控制桥梁线形,增加桥梁的美学效果,也可节省工程造价。
对于混合梁桥,选取合理的钢混结合段位置,对于设计和施工都是十分重要的。钢混结合段的位置一般应从结构受力,施工以及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考虑。
混合梁桥钢混结合段作为主梁的关键部位,往往采用承压型、张拉型及连接件型结合方式,其连接构造和受力分析都较为复杂。
钢构件和混凝土构件之间设置剪力连接件和贯通的预应力索,完成钢梁到混凝土梁刚度的平顺过渡及荷载的均匀传递,但每个桥的主梁钢混结合段的构造细节都不相同。
钢混结合段为混合梁斜拉桥主梁的关键部位,对大桥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非常重要。由于钢格室是一个封闭的箱型结构,浇筑空间狭窄,并且在钢格室内一般会有较多的开孔板、剪力钉等连接件,再加上现有的设计一般都利用预应力把钢梁与混凝土梁连接起来,必然会导致混凝土浇筑和振捣困难,容易产生混凝土与钢格室之间脱空等现象;同时目前普遍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较高,由于操作空间狭窄,钢格室内混凝土一般很难进行养生,容易产生较强的收缩徐变现象,从而导致混凝土与钢格室之间不密贴。如果混凝土浇筑质量较差,则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空洞等病害,不利于结构承载及耐久,会对大桥顺利施工安全运营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采用何种比例的混凝土,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合梁结合段的自密实混凝土,实现的目的是实现混凝土在混合梁结合段内部自动密实、无收缩,且设计强度等级达到C60,具有稳定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保证浇注过程中混凝土骨料和水泥浆体均匀性,确保钢箱内部流动过程中混凝土均匀性,同时可应用于类似空间狭小只能采用自密实式混凝土灌注且只能从外侧输送混凝土时的混凝土结构施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适用于钢结构混凝土结合梁结合段的自密实混凝土,按照质量份数包含如下的组分:
水100-150份、水泥450-500份、矿物掺合料50-55份、细骨料675-725份、粗骨料1000-1100份、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5-10份、复合膨胀剂50-55份;
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42.5级以上的水泥;
所述矿物掺合料为国标I级以上的粉煤灰;
所述细骨料为天然中砂或机制砂;
所述粗骨料为5-25mm碎石;
所述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的减水率须在25%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39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