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适应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及其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25905.2 | 申请日: | 201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14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泽;王奎霖;马芳武;单子桐;蒲永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33/00 | 分类号: | B61D33/00;B61C17/00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曹静安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适应 联网 轨道 车座 及其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适应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及其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包括车体上安装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车前方安装的摄像头和GPS、座椅底部的陀螺仪传感器和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座椅底部的车载通信单元、座椅底部的车载存储单元和座椅底部的车载控制器,本发明通过轨道车对当前行驶条件下所感知到的环境数据输入到车载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对前方可能出现的颠簸和路面存在坡度进行预判,再向电动推杆输出动作信号实现管联网轨道车座椅振动、姿态的主动调节,解决了管联网轨道车对前方可能出现的颠簸和路面存在坡度进行预判和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只能被动减震、无法改变座椅支撑方向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联网轨道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对轨道车前方可能出现的颠簸进行预判并可以主动调节车座椅振动和姿态的自适应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管联网轨道车,是一种在互联网和智能车基础上构建起的全新的公共交通模式。管联网依据仿生科学,兼取轨道交通和小汽车的优点,将沿着现有道路架起管联网轨道路网,全面联通建筑物与地面,其内运行电动智能车,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约式、点单式的智能出行服务。管联网轨道车不再受地面交通拥堵等任何干扰,以及由智能大数据带来时间可控性,而且环保性、节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都是管联网轨道车的优势所在。
管联网轨道车座椅是管联网轨道车内部的重要零部件,现有管联网轨道车座椅的功能是支承乘员的重量,减少由车身传来的冲击和振动,给乘坐者提供相对舒适的乘车环境。但在管联网轨道车行驶过程中,当由于轨道倾角发生侧倾时,座椅上人体的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当由于动力装置运转等因素造成车身振动时,座椅上人体的位置同样也会发生变化。座椅及人体的变化大幅度降低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严重时还会导致眩晕、呕吐等一系列晕车现象。同时,传统的管联网轨道车座椅通常通过弹簧和海绵等被动隔振方式来减小乘员的体感振动,但其减振效果有限,而且不能改变座椅的支撑方向,也不能对轨道车前方存在的颠簸和路面存在坡度进行预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适应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及其控制系统,本发明通过管联网轨道车对当前行驶条件下所感知到的环境数据输入到车载控制器,利用神经网络参数对前方可能出现的颠簸和路面存在坡度进行预判,再向电动推杆输出动作信号实现管联网轨道车座椅振动、姿态的主动调节,解决了管联网轨道车对前方可能出现的颠簸和路面存在坡度进行预判和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只能被动减震、无法改变座椅支撑方向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适应管联网轨道车座椅,包括座椅本体、第一伸缩移动装置、第二伸缩移动装置、第三伸缩移动装置、第四伸缩移动装置、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车载通信单元、车载存储单元和车载控制器,所述座椅本体的底部后侧左右两端分别固定有与座椅本体左右两边平行的第一纵向导轨和第二纵向导轨,所述座椅本体的底部右侧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座椅本体前后边平行的第一横向导轨和第二横向导轨,且所述第二横向导轨固定在所述第二纵向导轨的下端,并可在第二纵向导轨上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59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轨道车辆用可拆卸装配式风道
- 下一篇:一种铁路货车用顶盖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