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4124.X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5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吴基焕;吴敬焕;金永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LS产电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73/18 | 分类号: | H01H73/18;H01H73/04;H01H9/34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崔炳哲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线用 断路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断开时隔板设置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的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固定触头,固定设置于底座组件外盒的一部分;可动触头,与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以及灭弧部,对可动触头从固定触头分离时所产生的电弧进行消灭,灭弧部包括:一对侧板,设置于底座组件外盒;多个栅格,以规定间隔设置于一对侧板之间;以及电弧隔板,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分别设置于一对侧板,当通电时,通过可动触头进行旋转来使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开放,当断开时,使可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遮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断开时隔板(barrier)设置在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之间的配线用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配线用断路器(MCCB:Molded Case Circuit Breaker)是,通过在处于电气过载状态或发生短路故障时自动断开电路来保护电路和负载的电气设备。
配线用断路器大致由端子部、触点部、开闭机构、跳闸部以及消弧部等构成,所述端子部可以连接于电源或负载,所述触点部包括固定触头和与所述固定触头接触或分离而使电路相连接或分离的可动触头,所述开闭机构通过移动所述可动触头来提供开闭电路所需的动力,所述跳闸部通过检测在电路上流动的过电流或短路电流来引导开闭机构的跳闸(trip)动作,所述消弧部用于对在切断异常电流时所产生的电弧(Arc)进行消弧。
在图1中示出了现有技术的配线用断路器的内部结构图。现有技术的配线用断路器包括:固定触头1和可动触头2,其用于构成触头部,所述触头部是为了使从电源侧至负载侧的电路连接或切断而设置于由绝缘物形成的外壳(case)9的内部;开闭机构部4,其提供能够使所述可动触头2进行旋转的动力;消弧部3,其为了对在切断故障电流时所产生的电弧(arc)进行消弧而设置;以及跳闸部5,其检测异常电流并用于使开闭机构跳闸。其中,附图标记8是底座组件的外壳
当故障电流流过电路而执行跳闸操作,并且通过将可动触头2从固定触头1分离来切断电流的流动时,在触头部1、2将会产生电弧。此时,电弧的大小(强度)与电流的大小成比例。电弧是指,大气中的气体在电压的作用下瞬间形成等离子体状态的情况,电弧的中心温度达到8,000~12,000℃,并且具有爆发性的膨胀压力。由此,具有使触头部1、2熔融、消耗且对周边部件产生劣化和破坏的特征,因此电弧的持续与否将会对断路器的性能和耐久性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电弧需要在消弧部3内迅速被切断且进行消弧,并且被排出。
因此,对于配线用断路器而言,当产生故障电流时,处理电弧的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切断故障电流来保护产品、负载以及线路,并且对断路器的性能产生直接影响。
在图2和图3中示出了现有技术的配线用断路器中的底座组件。图2中示出了通电状态,图3中示出了断开状态。图4中示出了灭弧部的立体图
底座组件包括:由绝缘物注塑成型的底座组件外盒(或者,简称为底座)8;和设置于所述底座组件外盒8的触点部1、2;以及灭弧部3。
可动触头2与接收开闭机构部4的力而转动的轴组件6相结合并进行转动,固定触头1的固定触点和可动触头2的可动触点相接触的触点部配置于消弧部3的侧板3a的内部。
在切断故障电流时,底座组件的动作如下。
当发生故障电流时,开闭机构部4通过跳闸部5的作用进行动作,据此,轴组件6沿着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此时,在触点部1、2将会产生电弧,电弧朝向电弧腔室3内的栅格(grid)3b移动并延伸。随着电弧沿着栅格3b进行移动,电弧的电压变高并被分段冷却,最终电弧被消灭。
因在切断时所产生的高温的电弧,触点部1、2和轴组件6的金属部的一部分将会熔融,并且以金属颗粒形态飞散。这种金属颗粒将会残留在底座组件外盒8的内部。即,成为污染物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S产电株式会社,未经LS产电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41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