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防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5299.2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462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强;杨德松;韩小强;韩昱;刘新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河子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4;A01N63/28;A01N63/38;A01N63/22;A01P3/00;A01P21/00;C12R1/465;C12R1/885;C12R1/125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刘长春 |
地址: | 832000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生防复合菌剂,其包含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13160的链霉菌KN37(Streptomyces sp.KN37)、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5.1250的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harzianum)、菌种保藏号为CGMCCNo.1.821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以质量比计,所述链霉菌KN37、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的组合比例为1∶1.3~1.4∶0.5~0.6,活菌总浓度为1×1010~1012CFU/mL。以滴灌方式施用所述生防复合菌剂,可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同时,对棉花植株具有促生长和增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涉及微生物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由链霉菌KN37、哈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组合的生防复合菌剂,以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新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其在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种植业是新疆农业中的主要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6%,是增加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新疆种植作物主要包括粮食类、油料类、棉花类、蔬菜类、瓜果类和其他经济作物。目前,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83%以上。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已经遍布全国各大产区,对该病害对棉花种植的影响极为严重,很多棉田因黄萎病造成了绝收情况。据统计,新疆棉花每年因病害损失皮棉约36万吨,市价约70亿元。
棉花黄萎病被称为“棉花的癌症”,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顽固性病害,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侵染引起的。棉花发病初期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该病害可造成棉花减产40~60%,纤维素品质下降。棉花黄萎病已经成为棉花种植过程中最普遍、损失最严重的病害,严重影响了棉花的品质和产量。
目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主要途径是培育抗病品种、农业轮作、化学防治等措施,但是防治效果均不理想。现有的抗病棉花品种的品质较差,市场前景不是很好。鉴于棉花黄萎病的微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十几到几十年,短期的轮作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在土壤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将会造成严重的农产品出口受限、抗药性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作为持久优选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生物防治就成了优选的选择手段。开发新型高效、广谱、低毒、环保的杀菌剂(微生物药剂)一直是当今农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生物防治对病害防治效果好,对人畜及环境安全,无残留,对天敌及有益生物安全。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可用于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防菌剂主要有芽孢杆菌类和木霉菌类,但防效均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当前新疆棉田黄萎病发生较为严重的现状,旨在探索研发一种防治棉花黄萎病的生防复合菌剂。这种生防复合菌剂融合了放线菌、真菌、细菌等菌株,为棉花黄萎病防治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河子大学,未经石河子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52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