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体温度测量方法、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7161.6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76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玥;杨斌;任慧超;刘翔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12 | 分类号: | G01J5/12;G01D21/02;A61B5/01;A61B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子青;刘芳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体 温度 测量方法 电子设备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体温度测量方法、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应用于腕部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在测量用户的体温时,可以通过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用户额头处的第一温度,并在较为接近的时间,通过另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用户手腕处的第二温度,通过计算,将与第一温度相关联的第三温度显示在显示屏上;之后,可以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到手腕处的第四温度,那么,当第四温度与第二温度相同时,就可以利用前述关系,在显示屏上显示第三温度。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人体温度测量过程的舒适性和便利性,提高了测量精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体温度测量方法、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临床中,体温是指人体核心温度。如图1所示,人体核心温度(core bodytemperature,CBT),又称为核心体温或体温,是指胸腔、腹腔内部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如图1所示,体温在寒冷环境和温暖环境中的差别较小,一般相对恒定,波动范围较小。而体温作为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之一,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例如,激素调节、免疫反应、自然节律等过程,都伴随着体温的变化,因此,体温的测量结果,尤其是连续测量结果对女性生理周期管理、生物节律调节、慢病管理等应用意义重大。
如图1所示,体温为人体内部的温度,测量不便。而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鼓膜温度(耳内)与体温最为接近,腋下温度、额头温度、胸部温度与体温的对应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实际测量场景中,通常在腋下、舌下(口腔内)、鼓膜(耳内)、腋下、额头、胸部等位置进行温度测量,并将测量到的温度作为体温。现有的体温测量方式难以兼顾测量精度与便利性,用户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体温度测量方法、电子设备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期提高人体温度测量过程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并提高测量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体温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应用于腕部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温度,并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二温度,其中,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测量时刻比较接近,在预设的第一时长内,例如同时测量或最近一个测量的数据。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额头处的温度,例如,设置于智能手表正面的温度传感器11;而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用户手腕处的温度,例如,设置于智能手表背面的温度传感器13或温度传感器14。这种情况下,在显示屏上显示用户的体温测量结果时,可以显示第三温度。那么,在智能手表后续再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第四温度,且第四温度与第二温度相同时,就可以在显示屏上显示第三温度。此时,无需再重复测量用户额头处的体温,即可实现对用户的人体温度的自动测量,舒适性较高;而且,由于额头处温度更接近人体的核心温度,因此,通过额头处温度对第二温度进行校正后,显示第三温度,也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第三温度可以为第一温度。例如,在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为温度传感器11测量到的额头温度Tf,第二温度为温度传感器13测量到的皮肤表面温度Ts,如此,只需要建立Ts到Tf的对应关系Tf=f(Ts),那么,后续温度传感器13再次测量到同样的Ts值时,就可以对应到同一个Tf,并在显示屏上显示该Tf值。又例如,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为温度传感器11测量到的额头温度Tf,第二温度为温度传感器14测量到的皮肤深层温度Td,如此,只需要建立Td到Tf的对应关系Tf=f(Td),那么,后续温度传感器14再次测量到同样的Td值时,就可以对应到同一个Tf,并在显示屏上显示该Tf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71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