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BTX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42733.X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0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霞;林伟;田辉平;严加松;孙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12 | 分类号: | B01J29/12;B01J35/02;C07C4/06;C07C11/04;C07C11/06;C10G11/05;C10G27/00;C10G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油 催化 转化 btx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BTX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汽油催化转化的方法,该催化剂包括天然矿物质、无机氧化物、FAU结构分子筛和贵金属,以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天然矿物质的含量为15‑70wt%,无机氧化物的含量为5‑60wt%,FAU结构分子筛的含量为10‑70wt%,以元素计,贵金属的含量为0.01‑10wt%。所述汽油催化转化的方法包括:将汽油、二氧化碳以及任选的稀释气与上述催化剂接触反应。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汽油的催化转化和CO2的有效利用,具有较高低碳烯烃产率,能够多产BTX。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BTX 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汽油催化转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低碳烯烃和BTX是必不可少的化工原料。低碳烯烃包括乙烯、丙烯、丁烯,而BTX为苯、甲苯和二甲苯。其中,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环氧乙烷、二氯乙烷等,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腈、环氧丙烷等产品, BTX主要用做涂料、染料、树脂等的溶剂,以及制备药品和农药等。
近年来,低碳烯烃和BTX的需求量增长迅速,带动产能不断提高。目前,生产低碳烯烃和BTX的主要方式有蒸汽裂解、催化裂化、丙烷脱氢、 MTO、催化重整等。其中,采用蒸汽裂解的方式来生产低碳烯烃其产物比例不能灵活调整,而且其反应温度高达840-860℃,能量消耗约占石化工业能耗的40%。因此,通过催化裂化来大量增产低碳烯烃和BTX是用来满足需求量增长的一条高效的途径,其中,石脑油等汽油馏分的催化裂化因为反应温度低、产物分布灵活易调、产物污染性小更环保等优点而非常有前途。但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仍需对工艺和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众所周知,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沙漠化、病虫害加剧、气候变化、冰川融化等,因此,国际社会一致呼吁CO2减排。但另一方面,CO2还是一种廉价的、丰富的C1资源,它能够跟氢气进行反应,生成CO、甲醇、二甲醚、低碳烃、汽油等,还能与甲烷反应生成合成气,与乙烷生成乙烯等。但这些反应一般都需要在高压下进行,对反应条件的要求比较苛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油催化转化反应条件以及CO2利用条件苛刻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BTX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汽油催化转化的方法。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可以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汽油的催化转化和CO2的有效利用,且使得产物(低碳烯烃和BTX) 的产率进一步提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 BTX的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天然矿物质、无机氧化物、FAU结构分子筛和贵金属,以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为基准,天然矿物质的含量为15-70wt%,无机氧化物的含量为5-60wt%,FAU结构分子筛的含量为10-70wt%,以元素计,贵金属的含量为0.01-10wt%。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BTX的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贵金属盐和/或负载型贵金属、FAU结构分子筛、天然矿物质、无机氧化物和/或无机氧化物前身物混合打浆、喷雾干燥,然后进行焙烧。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向所述催化剂中引入助剂。
优选地,所述助剂的引入方式包括:将助剂前身物、贵金属盐和/或负载型贵金属、FAU结构分子筛、天然矿物质、无机氧化物和/或无机氧化物前身物混合打浆,和/或
将含有助剂的负载型贵金属、FAU结构分子筛、天然矿物质、无机氧化物和/或无机氧化物前身物混合打浆。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制备上述用于汽油催化转化多产BTX的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27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