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频淬火装置和长条状工件的支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46073.2 | 申请日: | 2019-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449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沟胁贵人;三浦健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D1/667 | 分类号: | C21D1/667;C21D1/10;C2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梁霄颖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频 淬火 装置 条状 工件 支承 | ||
本发明的高频淬火装置具有支承工件(W)的中间的部位的支承装置(1),支承装置(1)具有重量支承部件(6)和平行卡盘,重量支承部件(6)具有多个旋转支承体(6a)~(6c),多个旋转支承体(6a)~(6c)能够在支承工件(W)的重量的支承位置和与支承位置隔开间隔的避让位置之间移动,平行卡盘具有多个爪部,各爪部具有多个旋转保持体(8a)、(8b)、(9a)、(9b),各爪部相对配置并能够以改变彼此的距离的方式移动,各爪部的各旋转保持体(8a)、(8b)、(9a)、(9b)在彼此靠近而接触由旋转支承体(6a)~(6c)支承着的工件(W)的状态下,能够将位置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长条状工件支承为水平姿态来进行高频淬火的高频淬火装置。另外,本发明涉及支承进行高频淬火的水平姿态的长条状工件的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长条状工件进行高频淬火时,多采用所谓的被称为移动淬火的淬火方法。此处,长条状工件是指具有相对于横截面的大小、与横截面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相当长的形状的热处理对象物。另外,移动淬火是指如下淬火方法:使仅靠近并面对长条状工件的淬火对象区域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的加热线圈,沿长条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相对移动,依次对长条状工件的全部淬火对象区域进行高频淬火(包括利用冷却液进行冷却。)。
在对长条状工件进行移动淬火时,长条状工件一般保持在水平姿态。当支承长条状工件的两端使其成为水平姿态时,长条状工件因自身的重量而向下方弯曲。因此,提出一种支承装置,其支承长条状工件的中间(中途)以使得长条状工件不因自重而挠曲。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材料支承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3017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材料支承装置具有多个辊单元。该多个辊单元载置在两端被支承着的水平姿态的长条部件(长条状工件)中间的多个部位而能够支承长条部件。
即,长条部件的重量作用于各辊单元。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中,各辊单元被弹簧向上方施力。进而,各辊单元由限动件固定在不能下降的高度位置。弹簧的弹性力被设定为能够支承长条部件的重量的强度,即使在解除了限动件的状态下也能够支承长条部件的重量。
另一方面,在移动淬火时,长条部件的一端由卡盘抓持,长条部件的另一端由中心销支承,因此长条部件被限制成不能在长度方向移动。于是,在对长条部件进行移动淬火时,长条部件局部升温。其结果是长条部件膨胀。
另外,长条部件(例如滚珠丝杠)中被感应加热而升温的部位发生软化,因此用力按压该软化的部位时会发生变形。即,长条部件的表面(螺纹牙)会变形。
因此,专利文献1的材料支承装置中,利用限动件使支承长条部件中没有升温的部位的辊单元成为不能下降的状态,支承接通了高频电流的加热线圈靠近而升温的部位的辊单元构成为解除限动件而能够下降的状态。
膨胀的长条部件对抗弹簧的弹性力而将解除了限动件的辊单元向下按压,辊单元能够向下方退让。即专利文献1的材料支承装置构成为在长条部件膨胀时,长条部件的升温而软化的部位不会用力按压辊单元。由此,专利文献1的材料支承装置能够防止长条部件的表面(螺纹牙)损伤。
然而,假设专利文献1的材料支承装置中,支承直径70mm以上的直径较大的长条部件。直径70mm以上的大直径的长条部件进行高频淬火时表面达到淬火温度,但内部不会升温到表面的程度。因此,直径较大的长条部件的热变形量比较小。具体而言,大径的长条部件中,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变形量小,在长度方向不会蛇行状地变形。因此,在对直径较大的长条部件进行高频淬火(移动淬火)时,能够利用专利文献1的材料支承装置充分应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子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60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