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及其信号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48378.7 | 申请日: | 2019-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52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翟永杰;杨旭;彭雅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凤玲 |
地址: | 071000 河北省保定***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传导 无线 电子 及其 信号 传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及其信号传输方法。所述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将伸缩式听针采集到的振动信号通过听针盒中的驻极体拾音器进行转换并传递到听针单片机内,通过听针蓝牙模块传输到骨传导式蓝牙耳机中,通过骨传引擎进行播放。由于本发明听针装置与骨传导式蓝牙耳机之间采用无线连接形式,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同时采用伸缩式听针结构,便于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调整听针的总长度,增强使用听针设备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并且本发明骨传导式蓝牙耳机采用骨传引擎为工作人员播放声信号,减少了对人耳的伤害,防止工作人员的鼓膜受损,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巡检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厂的不断发展,对电力设备巡检的需求不断增大,听针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设备巡检的效率。但是目前听针装置依然停留在传统设计阶段,工作人员在使用听针时需要侧身站立,将耳朵紧贴听针,或头戴听筒检测设备的振动信号,这些使用方式会由于线长和杆长等条件限制工作人员的活动范围,且近距离靠近设备时具有一定危险性。并且现有听针方案的听音方式大多通过入耳式听筒或听针一段紧贴人耳等方式进行信息采集,工作人员极易受到突变高分贝振动音的影响对鼓膜造成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及其信号传输方法,以解决传统听针装置限制工作人员活动范围导致安全性低,以及现有听音方式对工作人员鼓膜伤害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所述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包括:听针装置和骨传导式蓝牙耳机;所述听针装置包括听针盒以及与所述听针盒连接的伸缩式听针;所述骨传导式蓝牙耳机包括骨传导耳机以及安装在所述骨传导耳机上的信号收发装置;所述听针盒包括盒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盒体内的驻极体拾音器、听针单片机和听针蓝牙模块;所述信号收发装置包括耳机单片机和耳机蓝牙模块;
所述驻极体拾音器位于所述伸缩式听针的最末段滑节与所述盒体的接口处;所述驻极体拾音器和所述听针蓝牙模块分别与所述听针单片机连接;所述耳机蓝牙模块与所述听针蓝牙模块配对连接;所述耳机蓝牙模块与所述耳机单片机连接;所述耳机单片机与所述骨传导耳机的骨传引擎连接。
可选的,所述伸缩式听针包括一段听针尖端和多段滑节;所述听针尖端的尾端与所述多段滑节中的第一段滑节的首端之间通过卡扣连接;相邻两段所述滑节之间通过卡扣连接形成伸缩式结构;所述多段滑节中的最末段滑节分别与所述驻极体拾音器和所述盒体连接。
可选的,所述听针盒还包括多个自锁调频按钮;多个所述自锁调频按钮固定在所述盒体一侧;多个所述自锁调频按钮分别与所述听针单片机的多个输入输出接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听针盒还包括SD存储卡;所述盒体上设置有SD卡插口;所述SD存储卡放置在所述SD卡插口内;所述SD存储卡与所述听针单片机连接。
可选的,所述骨传导耳机包括挂耳式耳机结构、骨传引擎以及弹性振动元件;两个所述骨传引擎分别安装在所述挂耳式耳机结构的左、右耳机内部;两个所述弹性振动元件分别安装在所述挂耳式耳机结构的左、右耳机内侧,分别紧贴两个所述骨传引擎。
可选的,所述信号收发装置还包括耳机可充电电池和电位器;所述挂耳式耳机结构一侧设置有音量+键与音量-键;所述音量+键、所述音量-键、所述耳机可充电电池和所述耳机单片机均与所述电位器连接;所述电位器还与所述骨传引擎连接。
一种基于骨传导的无线电子听针的信号传输方法,所述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伸缩式听针的听针尖端将电力设备的振动信号通过各段滑节传递给驻极体拾音器;
所述驻极体拾音器将所述振动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并发送至听针单片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未经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83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