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识别方法与系统以及物件识别方法与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0015.7 | 申请日: | 2019-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06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声铿;郑之伟;陈伟信;陈煜文;范正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创智慧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7 | 分类号: | G08G1/017;G07B15/02;G06K9/00;G06K9/46;G06K9/6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张立晶;林琳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大***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识别 方法 系统 以及 物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识别方法与系统以及物件识别方法与系统。车辆识别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000、由影像获取装置获取车辆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影像数据;S3000、由处理模块分辨第一影像数据是否为车辆影像;S5000、当第一影像数据为车辆影像,由处理模块根据第一影像数据产生识别结果;S2000、由数据获取装置获取车辆于第一位置的车辆数据;S4000、由处理模块比对识别结果与车辆数据是否相符;S6000、当识别结果与车辆数据相符,由处理模块产生确认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车辆识别方法与系统以及物件识别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人工收费方式中,因为收费、找零或售、收回数票会消耗相当时间,所以收费站区域一直是高速公路的瓶颈所在,并且因而降低高速公路整体的行车速度。为了改善上述现象,于是发展出利用先进通讯及信息技术的电子收费系统。
目前的电子化自动收费方式之一是采用特定短距通讯技术识别,利用微波或是无线射频标签方式感应扣款,其需用路人安装设备或标签,且感应效果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不稳定。
另一常见的电子化自动收费方式是利用影像车牌识别,此方式无需用路人安装设备或标签,然而,除了摄影机摆设位置、光源、天候、车牌污损等因素,影像车牌识别据以进行的车牌影像数据的取得效率及正确性,对其影响更为明显。例如,因飞鸟触发拍摄的影像,不含车牌内容,无法正确辨识,必须耗费人工排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识别方法及系统,具有较佳的正确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件识别方法及系统,具有较佳的正确性。
本发明的车辆识别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000、由影像获取装置获取车辆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影像数据;S3000、由处理模块分辨第一影像数据是否为车辆影像;S5000、当第一影像数据为车辆影像,由处理模块根据第一影像数据产生识别结果;S2000、由数据获取装置获取车辆于第一位置的车辆数据;S4000、由处理模块比对识别结果与车辆数据是否相符;S6000、当识别结果与车辆数据相符,由处理模块产生确认信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步骤S3000包含以下步骤:S3100、由处理模块将第一影像数据与车辆轮廓数据进行比对;S3300、当第一影像数据与车辆轮廓数据的比对结果相符,由处理模块决定第一影像数据为车辆影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车辆识别方法在步骤S1000前进一步包含以下步骤:S0511、由动作感测模块对第一位置进行感测;S0512、当动作感测模块感测到动作,进行步骤S1000。
本发明的车辆识别系统包含影像获取装置、数据获取装置、以及处理模块。影像获取装置供获取车辆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影像数据。数据获取装置供获取车辆于第一位置的车辆数据。处理模块与影像获取装置及数据获取装置通讯连接,供分辨第一影像数据是否为车辆影像以及比对识别结果与车辆数据是否相符。当第一影像数据为车辆影像,由处理模块根据第一影像数据产生识别结果。当第一影像数据与车辆轮廓数据的比对结果相符,由处理模块决定第一影像数据为车辆影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车辆识别系统进一步包含动作感测模块与处理模块通讯连接,供对第一位置进行动作感测。
本发明的物件识别方法包含以下步骤:T1000、由影像获取装置获取物件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影像数据;T3000、由处理模块根据第一影像数据产生类别识别结果;T2000、由数据获取装置获取物件于第一位置的物件数据,其中物件数据包含类别数据;T4000、由处理模块比对类别识别结果与类别数据是否相符;T6000、当类别识别结果与类别数据相符,由处理模块产生确认信号。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步骤T3000包含以下步骤:T3100、由处理模块将第一影像数据与类别轮廓数据进行比对;T3300、当第一影像数据与类别轮廓数据中的物件轮廓数据的比对结果相符,处理模块产生类别识别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创智慧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远创智慧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001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