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炭固载天然气水合物连续反应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2473.4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7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栋;石晓云;王飞;孙梦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3/10 | 分类号: | C10L3/10 |
代理公司: | 37104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白莹;于正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266109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然气水合物 水合物 活性炭 反应釜 固液分离单元 降温单元 连续反应 收集单元 螺杆泵 连续反应装置 制备技术领域 冰晶 动力学行为 多孔特性 二级反应 供气单元 供液单元 搅拌单元 两级反应 气液接触 升压能力 限域空间 一级反应 主体结构 可移动 吸附水 固载 绞笼 制备 尺度 | ||
1.一种活性炭固载天然气水合物连续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搅拌单元、供液单元、降温单元、一级反应单元、二级反应单元、固液分离单元、水合物收集单元和供气单元;供液单元与搅拌单元连接,搅拌单元与降温单元连接,降温单元与一级反应单元连接,一级反应单元与二级反应单元连接,二级反应单元分别与固液分离单元和水合物收集单元连接,供气单元分别与一级反应单元与二级反应单元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性炭固载天然气水合物连续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搅拌单元的主机结构包括储罐、加料口、喷液口、搅拌叶片、传动杆、搅拌电机、一号出料口、一号球阀和一号波纹管;供液单元的主机结构包括输液管道、水罐、恒流泵和一号单向阀;降温单元的主机结构包括冷却箱、单绞笼、绞笼杆、冷却电机、一号进料口、一号温度传感器、二号出料口、二号温度传感器、二号球阀和二号波纹管;一级反应单元的主机结构包括螺杆泵反应釜、磁力搅拌杆、一号电机、二号进料口、一号压力传感器、安全阀、三号温度传感器、一号进气口、三号出料口、三号球阀和三号波纹管;二级反应单元的主机结构包括双绞笼反应釜、双绞笼杆、二号电机、三号进料口、四号出料口、四号球阀、四号波纹管、四号温度传感器、二号进气口、五号出料口、五号球阀和五号波纹管;固液分离单元为液体收集罐;水合物收集单元为水合物收集罐;供气单元的主机结构包括储气罐、二号压力传感器、五号温度传感器、进气口、一号出气口、二号出气口、一号输气管道、二号输气管道、一号送气阀、一号气体流量控制器、二号单向阀、三号压力传感器、二号送气阀、二号气体流量控制器、三号单向阀和四号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活性炭固载天然气水合物连续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储罐的顶部设置有加料口和喷液口,喷液口通过输液管道与水罐连接,输液管道上设置有恒流泵和一号单向阀,储罐的内部设置有搅拌叶片,搅拌叶片通过传动杆与设置在储罐外部的搅拌电机连接,储罐的底部设置有一号出料口,一号出料口上设置有一号球阀;冷却箱中设置有单绞笼,单绞笼的内部设置有绞笼杆,绞笼杆与设置在冷却箱外部的冷却电机连接,单绞笼的底部设置有一号进料口,一号进料口上设置有一号温度传感器,一号进料口通过一号波纹管与一号出料口连接,单绞笼的顶部设置有二号出料口,二号出料口上设置有二号温度传感器和二号球阀;螺杆泵反应釜的内部设置有磁力搅拌杆,磁力搅拌杆与设置在螺杆泵反应釜外部的一号电机连接,螺杆泵反应釜的尾部设置有二号进料口,二号进料口上设置有一号压力传感器和安全阀,二号进料口通过二号波纹管与二号出料口连接,螺杆泵反应釜的中部设置有三号温度传感器,螺杆泵反应釜的头部设置有一号进气口和三号出料口,三号出料口上设置有三号球阀;双绞笼反应釜的内部设置有双绞笼杆,双绞笼杆与设置在双绞笼反应釜外部的二号电机连接,双绞笼反应釜的底部设置有三号进料口和四号出料口,三号进料口通过三号波纹管与三号出料口连接,四号出料口上设置有四号球阀,四号出料口通过四号波纹管与液体收集罐连接,双绞笼反应釜的中部设置有四号温度传感器,双绞笼反应釜的顶部设置有二号进气口和五号出料口,五号出料口上设置有五号球阀,五号出料口通过五号波纹管与水合物收集罐连接;储气罐的顶部设置有二号压力传感器和五号温度传感器,储气罐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一号出气口和二号出气口,一号出气口和二号出气口分别通过一号输气管道和二号输气管道与一号进气口和二号进气口连接,一号输气管道上设置有一号送气阀、一号气体流量控制器、二号单向阀和三号压力传感器,二号输气管道上设置有二号送气阀、二号气体流量控制器、三号单向阀和四号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247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天然气脱酸模块
- 下一篇:一种生物质燃料颗粒的配方及其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