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4551.4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50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波;董志新;汪涛;王小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2;C02F3/34 |
代理公司: | 51212 成都赛恩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帆;肖国华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反应系统 反应系统 水生生物 小城镇生活污水 多级生态净化 一体化技术 一体化装置 达标排放 复合环境 干湿交替 高效净化 集成装置 交替组合 结合植物 介质吸附 生态净化 生物基质 过滤池 储水 微生物 还原 拦截 衔接 吸收 转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包括储水过滤池、介质反渗池、两栖生物反应系统和水生生物反应系统,所述两栖生物反应系统与水生生物反应系统从高到低交替衔接而成;两栖生物反应系统与水生生物反应系统交替组合形成干湿交替、氧化‑还原复合环境,结合植物拦截吸收、生物基质转化、曝氧和强化介质吸附,形成植物‑微生物‑动物多级生态净化处理一体化技术和集成装置,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小城镇生活污水的高效净化与达标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污水多级生态净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用水量需求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采用传统的化粪池处理村镇生活污水已不能满足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大量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冲厕污水、小型养殖厂冲圈水等废水直接排入了土壤、河流与湖泊中;而村镇生活污水污染物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高,含一定量的氮、磷,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易导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目前,由于生态技术工艺相对简单,系统运行成本低廉,处理效果明显,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常用的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稳定塘、地下渗滤系统及沟渠生态净化等。人工湿地系统是主要利用基质、植物根系及其周围微生物通过物理吸附、化学作用及微生物联合净化污水;稳定塘以太阳能为初始能量,通过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传递,将塘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并实现资源回收;地下渗滤系统主要通过物理截留吸附、化学沉淀及生物降解用去除污染物,这些技术将污水处理与生态工程相结合,克服了生化处理技术(接触氧化、SBR等)运行费用高且维护管理复杂的缺点,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1.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特别在欠发达的山区,地貌以山丘为主,难以找到适合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的大面积平地;2.易受病虫害及受气候等条件制约,以植物拦截吸收为重要污水处理手段的生物方法容易遭受病虫害,且在冬季由于温度过低,存在植物越冬问题以及微生物代谢缓慢等问题,导致出水水质不稳定的缺点;3.生态净化技术存在二次污染、堵塞问题,后期维护管理困难且不规范。利用自然排水沟渠构建的生态净化体系充分利用自然跌落、植物拦截吸收等净化技术,具有投资少、管理简单的特点,可有效治理分散生活污水,但是该技术在部分地势低、排水沟渠短的小城镇应用较为困难。因此亟需发展一种可以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建设低成本、低动力的集成化小型生活污水生态净化系统,对小城镇生活污水进行稳定高效净化,并且简化后期维护管理,这将为我国高速城镇化形势下的聚落生活污水处理提供关键控制技术,是保护水环境,促进和谐小城镇建设的重大课题,对于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中国的水资源安全保障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易受病虫害及受气候,建设成本和运行管理成本较高等条件制约,出水水质不稳定、维持时间短等缺点,特别在欠发达的山区,地貌以山丘为主,难以找到适合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的大面积平地;而利用自然排水沟渠构建的生态净化体系在部分地势低、排水沟渠短的村镇应用较为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城镇生活污水塔式生态净化一体化装置,包括储水过滤池、两栖生物反应系统和水生生物反应系统,所述两栖生物反应系统与水生生物反应系统从高到低交替衔接而成;
所述两栖生物反应系统由高到低依次包括反渗-两栖植物反应池、两栖植物反应池和两栖生物反应池;
所述水生生物反应系统由高到低依次包括反渗-水生植物反应池、水生植物反应池和水生生物反应池。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储水过滤池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分别相对设置于储水过滤池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45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