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压增注药剂投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55697.0 | 申请日: | 2019-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008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邓志颖;张随望;宋昭杰;王尔珍;陆小兵;王勇;隋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0 | 分类号: | E21B43/20;E21B43/22;C09K8/508;C09K8/54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王卫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压 药剂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压增注药剂投加方法,第一步、获取注水井同层位对应油井最小破裂压力Pe,作为门槛压力;第二步、检测注水井井底压力;第三步、当注水井为快要到达门槛压力,并且对应油井有高含水井的多层欠注井时,当注水井为快要到达门槛压力,并且对应油井有低含水井的单层欠注井时,当注水井为还未达到门槛压力,并且对应油井有低含水井的欠注井,且油压低时,当注水井为之前投注过降压增注药剂的不欠注井,计算理论加药时间t。通过不同的投药措施,从而降低注水压力,防止临井高压欠注井和临井裂缝开启井的注入压力上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注入水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压增注药剂投加方法。
背景技术
注水是补充地层能量、保证油田长期稳产的有效手段,但长庆油田部分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注水开发延长,欠注井逐年增多,注水压力逐年增加,同时微裂缝逐渐开启较多,对应油井中高含水井和低液量井比例逐年增加,水驱受效程度差,开发矛盾逐渐暴露。
因此,为减少欠注井的增加和阻止无效裂缝开启,必须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目前国内外降低注水井注水压力方法比较多,主要包括酸化增注和药剂投加。其中,药剂投加中主要投药阻垢剂、表面活性剂和杀菌剂,但是这些药剂都是从注水站的药罐中每天投加到每个井里,该投加方法具有用量大和缺乏针对性的特点,对临井高压欠注井和临井裂缝开启井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降压增注药剂投加方法,根据井史和生产数据,确定降压增注药剂投加时间,从而降低注水压力,防止产生欠注井和临井裂缝开启井的注入压力上升。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降压增注药剂投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获取注水井同层位对应油井最小破裂压力Pe,作为门槛压力;
第二步、检测注水井井底压力;
第三步、当注水井为快要到达门槛压力,并且对应油井有高含水井的多层欠注井时,不加注降压增注药剂,采用分流酸化技术,对裂缝侧向进行酸化增注,以对裂缝通道进行封堵;
当注水井为快要到达门槛压力,并且对应油井有低含水井的单层欠注井时,在井场安装局部增压装置,然后在局部增压装置的加药罐中投加降压增注药剂;
当注水井为还未达到门槛压力,并且对应油井有低含水井的欠注井,且油压低时,不加注降压增注药剂,在井场安装局部增压装置,提高注水井油压至低于门槛压力2~3MPa;
当注水井为之前投注过降压增注药剂的不欠注井,计算理论加药时间t,安装局部增压装置,并于理论加药时间t前3-4个月投加降压增注药剂;
第三步中,所述分流酸化技术中,使用分流剂,使用的分流剂包括质量占比75%~80%的麦芽中微生物生成聚合物的细菌、3%~5%的成膜性缓蚀剂、3%~5%磺基类渗透剂和10%~14%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的,所述降压增注药剂为分子膜表面活性剂、杂双子表面活性剂或纳米驱油剂其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降压增注药剂为杂双子表面活性剂和长效粘土稳定剂混合,当储层粘土矿物含量高达20%以上,储层粘土为中等水敏,杂双子表面活性剂和长效粘土稳定剂体积比为2:1;当储层粘土矿物含量低于20%,储层粘土为无或弱水敏,杂双子表面活性剂和长效粘土稳定剂体积比为3: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步中,当注水井为还未达到门槛压力的欠注井经处理后水井仍欠注,投加降压增注药剂,药剂与注入水的质量比为0.5:100~1:100,至少连续加药时间3个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步中,投加降压增注药剂时,降压增注药剂与注入水的质量比为0.5:100~1:100,至少连续加药时间3个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56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