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薄储层的多资料多参数融合建模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6610.1 | 申请日: | 201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9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胡华锋;周中彪;司文朋;韩德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郭韫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薄储层 资料 参数 融合 建模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薄储层的多资料多参数融合建模方法及系统,属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领域。该方法包括:第一步,建立初始地质‑地震模型;第二步,求取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第三步,利用所述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获得二维速度初始模型;第四步,对所述二维速度初始模型进行反演获得精细二维速度模型;第五步,利用所述初始地质‑地震模型对所述精细二维速度模型进行重建,获得重建后二维精细速度模型;第六步,利用所述重建后二维精细速度模型获得最终正演模拟所需的速度模型。本发明通过精确刻画薄储层获得正演模拟所需薄储层的精细模型,大大提高了正演模拟数据与野外实际地震数据的相似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薄储层的多资料多参数融合建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向复杂储层转移,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同向轴与地下真实地层界面间不再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常规地震解释方法对储层的描述和刻画遇到了难题,针对薄储层,设计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复杂储层特征,从而进行储层预测成为了主要的手段。
目前,常规建模方法建立的模型对应的正演模拟数据处理结果与实际地震剖面差异极大,不能够完全反应薄储层的反射特征,特别是难以反应砂体超覆等沉积在地震剖面上的变化特征,其主要原因是模型不能够完全反应砂体模型的细节特征,因此常规建模方法在解决此类问题上是不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常规地震地质建模技术精度低,不能有效刻画薄储层从而反应砂体超覆等沉积在地震剖面上的变化特征,不能满足当前复杂储层地震解释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面向薄储层的多资料多参数融合建模方法及系统,得到正演模拟所需薄储层的精细模型,结合高精度正演模拟技术,提高正演模拟数据与野外实际地震数据的相似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面向薄储层的多资料多参数融合建模方法,包括:
第一步,建立初始地质-地震模型;
第二步,求取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
第三步,利用所述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获得二维速度初始模型;
第四步,对所述二维速度初始模型进行反演获得精细二维速度模型;
第五步,利用所述初始地质-地震模型对所述精细二维速度模型进行重建,获得重建后二维精细速度模型;
第六步,利用所述重建后二维精细速度模型获得最终正演模拟所需的速度模型。
所述第一步的操作包括:
收集地质资料、地震资料;
利用所述地质资料、地震资料建立初始地质-地震模型。
所述第二步的操作包括:
收集测井资料;
对已知井区获得的岩样进行测试,获得测试数据,所述测试数据包括速度和密度;
利用所述测试数据对所述测井资料进行矫正获得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
所述利用所述测试数据对所述测井资料进行矫正获得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的操作包括:
用测试数据中的速度、密度对测井资料中未测到的速度、密度进行补充,并用测试数据中的速度、密度对测井资料中的速度、密度的异常值进行替换,补充和替换全部完成后得到的该地区井的速度和密度即为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
所述第三步的操作包括:
通过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中的地震层位、断层约束将第二步得到的准确的一维速度和密度进行横向插值和纵向插值,获得二维速度初始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66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