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5170.6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3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纪志坚;宗成国;刘德建;芦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主分类号: | B65G23/44 | 分类号: | B65G23/44;B65G43/00 |
代理公司: | 11212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传感器 带式输送机 激光传感器 拉紧 保护装置 信息处理器 拉紧小车 伺服电机 自动绞车 感知 打滑现象 实时处理 变频器 胶带 断带 信息量 放松 监测 生产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涉及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其包括重力拉紧小车、第一激光传感器、第二激光传感器、PLC、信息处理器、伺服电机、变频器、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重力拉紧小车位于带式输送机的下方。该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通过信息处理器对第一激光传感器、第二激光传感器、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传来的信息量进行实时处理与监测,如有异常波动,及时对PLC进行控制,接着通过PLC控制伺服电机,对胶带进行拉紧或放松,保证生产的正产运行,防止断带或打滑现象的出现,提高生产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带式输送机的运输能力以及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带式输送机运输物料的时候,胶带会时常发生松弛或过于紧绷的状态,需要拉紧装置对其作用。但传统的螺旋拉紧装置、液压拉进装置和重锤拉紧装置,越来越不能满足大批量运输与自动化生产的迫切需要,时常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提出一种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包括重力拉紧小车、第一激光传感器、第二激光传感器、PLC、信息处理器、伺服电机、变频器、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重力拉紧小车位于带式输送机的下方,重力拉紧小车在钢轨上运行,重力拉紧小车通过牵引绳与伺服电机相连,第一激光传感器和第二激光传感器由支架固定于带式输送机下方的横梁上,横梁位于胶带上方,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通过安装支架固定于带式输送机下方支腿上,胶带位于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的两感应膜片之间,PLC、变频器和伺服电机组成串联系统并且置于伺服电机固定座上,信息处理器处理第一激光传感器、第二激光传感器、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传来的信号,并将此信号转换成对PLC的控制命令,来控制PLC动作,进而控制重力拉紧小车动作,对胶带进行拉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带式输送机自动绞车式拉紧位移感知与保护装置,通过信息处理器对第一激光传感器、第二激光传感器、第一振动传感器、第二振动传感器、第三振动传感器与第四振动传感器传来的信息量进行实时处理与监测,如有异常波动,及时对PLC进行控制,接着通过PLC控制伺服电机,对胶带进行拉紧或放松,保证生产的正产运行,防止断带或打滑现象的出现,提高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正视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控制装置和重力拉紧小车侧护板的具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传感器布置结构图。
图中:1牵引绳、2控制装置、21伺服电机、22变频器、23信息处理器、24PLC、25卷筒、3轨道、4重力拉紧小车、41重力拉紧小车侧护板、42滚筒、5第一振动传感器、6第二振动传感器、7第一激光传感器、8横梁、9支腿、10回程托辊、11胶带、12第三振动传感器、13第四振动传感器、14第二激光传感器、15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51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