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步进的给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69057.5 | 申请日: | 201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3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吕丹;詹阳;孙语遥;欧阳雨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D7/00 | 分类号: | A61D7/00;A61B5/00;A61B5/273;A61B5/294;A61B5/388 |
代理公司: | 深圳智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86 | 代理人: | 李兴生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步进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步进的给药装置,包括:承载组件,给药导管、线管、螺纹杆、螺母、信号记录器和连接杆;其中,螺纹杆的中部套接有螺母,螺纹杆的下端接触承载组件的下部内壁,螺纹杆的上端穿透承载组件的上部,螺纹杆的上端设置有驱动结构;承载组件内还设置有用于限制螺母转动的限位件,以当螺纹杆转动时,实现螺母的上下移动;以当螺母上下移动时,带动给药导管上下移动。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给药导管的步进,从而可以给更大的区域进行给药操作,且本方案中在给药导管附加有用于检测神经元信号的电极丝,以此实现了给药与信号检测的一体化,且可以有针对性的检测给药的区域,信号的获取更及时也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得获取到的信号更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实验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步进的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物学实验中,实验动物的给药方法有很多,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灌胃等方式。但对于脑部神经和脑疾病的研究来说,以上给药方式存在严重不足:
一是有些药物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是给药剂量小,一般为几微升甚至更少。
传统针对实验动物的给药方式在针对脑部神经和脑疾病的方面受到限制。
为此,还研发有中枢神经给药的方式,其多用于目的核团或脑区对药物的反应,目前国际公认的实验动物脑内急慢性微量给药方法为预埋导管法:具体方法中,需要在立体定向仪定位将一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带内芯的管道(导管)埋置于目的脑区或核团,用牙科水泥和小螺丝将管道的外露部分固定于颅骨表面,此外,在进行给药之后还需要检测以及记录神经元的信号,通过脑部给药记录神经元电信号的变化,以证明药效或是观察给药后行为学变化。
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导管是固定的,只能针对固定的位置进行给药,一个这种装置无法针对多个位置进行给药,无法实现更全面位置的给药;且目前的这种方式占用了过多的体积,在脑部埋置导管后不能再埋置进行信号记录的微电极阵列,这使得例如急性给药后对神经元电信号的准确记录就无法实现。
由此,目前需要一种更好的给药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步进的给药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实现给药导管的步进,从而可以给更大的区域进行给药操作,且本方案中在给药导管附加有用于检测神经元信号的电极丝,以此实现了给药与信号检测的一体化,且可以有针对性的检测给药的区域,信号的获取更及时也更有针对性,从而使得获取到的信号更准确。
具体的,本发明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可步进的给药装置,包括:承载组件,以及与所述承载组件连接的给药导管、多个线管、螺纹杆、与所述螺纹杆契合的螺母、用于记录神经元信号的信号记录器、和用于连接外接立体定位仪的连接杆;
其中,所述螺纹杆的中部套接有螺母,所述螺纹杆的下端接触所述承载组件的下部内壁,所述螺纹杆的上端穿透所述承载组件的上部,所述螺纹杆的上端设置有驱动结构;所述承载组件内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螺母转动的限位件,以当所述螺纹杆转动时,实现所述螺母的上下移动;
所述给药导管的外壁以并列的方式固定连接多个线管;一个或多个所述线管内容纳有用于检测及传递神经元信号的电极丝;所述电极丝连接所述信号记录器;所述螺母固定连接所述给药导管,以当所述螺母上下移动时,带动所述给药导管上下移动。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组件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支撑板、位于下端的第二支撑板、立柱;其中,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均设置有导管连接孔、杆连接孔、以及立柱连接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90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