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0404.6 | 申请日: | 2019-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909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宋杰;安建平;李彤;薛艳明;张宇;郝苑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王民盛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场景 ndn 链路层 网络 融合 传输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属于命名数据网络无线传输技术领域。先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各类型控制帧结构,将兴趣包插入到RTS帧内,引入RTS‑I帧;再制定针对NDN无线场景的RTS‑CTS信道预约方法;最后,在无线信道预约成功的前提下,进行数据传输与确认。以上步骤完成了一次有效数据传输,循环执行直至完成全部数据传输。所述方法有效解决了命名数据网络在数据传输时兴趣包发送频次高、链路层冗余控制帧过多的问题,降低了数据传输的帧间传输时延;将无线信道预约方法与NDN通信模式结合,实现了命名数据网络在无线场景下通信的“逐跳确认”,进而有益于无线信道的资源利用及通信回路的可靠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协议中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的数据传输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场景下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无线信道预约流程的优化方法,属于命名数据网络无线传输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无线网络大多采用传统互联网的IP(Internet Protocol)技术,然而面对目前网络业务以获取内容为主的应用,并要支持海量异构终端接入以及移动性、安全性需求,现有的基于IP的网络架构面临诸多挑战。命名数据网络(Named Data Networking,NDN)作为一种未来网络体系结构,以“兴趣包”和“数据包”为载体,以“内容名”为寻址方式在网络内进行路由转发。其数据获取方式与内容存放的位置无关,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IP网络端到端的通信模式。
与传统IP网络“推”数据的方式不同,命名数据网络是以一种“拉”的模式去获取数据,每一次“拉”数据的过程均要伴随着“兴趣包请求、数据包应答”,由此便导致了在数据传输中兴趣包发送频次高的问题。
而在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场景下应用命名数据网络也要按照IEEE 802.11协议,以CSMA/CA方式完成MAC层的多点接入,为有效解决无线接入场景中的“隐蔽站”和“暴露站”问题,IEEE 802.11协议采用了RTS-CTS(Request To Send-Clear ToSend)的信道预约方法。节点要发送数据前首先要发送一个RTS,待收到目的端发送的CTS后,才可以发送数据。在基于NDN架构的WLAN网络中,每发送一个兴趣包也要先发送一个RTS,待收到目的端发送的CTS后才能将兴趣包发送出去。
所以在网络层,由于兴趣包的高频次发送,将在链路层产生更多的RTS/CTS/ACK等一系列控制帧,这进一步凸显了兴趣包的开销较大,会占用过多的无线信道资源,同时也会带来更长的帧间传输时延,如何减少时延、提高传输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原有命名数据网络兴趣包传输频次较高、链路层冗余控制帧较多的技术缺陷,提出了一种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
所述无线场景下NDN链路层和网络层融合传输方法,对采用DCF(DistributedCoordination Function)分布式协调方法接入MAC层的站点,采用RTS-I(Request ToSend-Interest)、RTS(Request To Send)、CTS(Clear To Send)、ACK(Acknowledge)以及DATA一系列控制帧,同时制定新的信道预约流程,将网络层的兴趣包融入到数据链路层的RTS帧中进行传输,不再单独发送兴趣包,实现了链路层和网络层数据传输的融合;所采用RTS-I帧结构传输一次所需数据包的数据帧字节长度较传统方式减少了48字节,同时减少了至少2个SIFS帧间间隔时长,数据帧开销的降幅达到了36.9%,达到数据传输“去冗余、降时延”的效果;除此以外,利用数据链路层IEEE 802.11协议的ACK帧的确认功能,设计实现了命名数据网络中兴趣包和数据包在链路层的“逐跳确认”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传输可靠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到的定义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04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