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4358.7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4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卢志云;余开鑫;刘景景;李明;庞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环金属铱配合物,所述环金属铱配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其中,n=2或3;R为咔唑基或二苯胺基;L^X为含N和/或O的辅助配体。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铱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通过向2‑苯基苯并噻唑环金属配体上引入二苯胺和咔唑单元,获得了六个结构新颖的新型环金属铱配合物,其中三个发光颜色为黄色(TM1~3,λEmmax~560nm),三个发光颜色为红色(TM4~6,λEmmax为618~636nm),在实现调谐化合物发射波长的同时,还通过改善材料的空穴传输性质以提高其电致发光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光电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环金属铱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是指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发光过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具有低压直流驱动、高亮度、高效率、制作工艺简单及易实现全色大面积显示等特点,因而成为目前平板显示技术的研究热点。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分为两大类:有机电致荧光材料和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过程中,电子和空穴分别由相反极性的电极注入,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同时产生,前者导致荧光发射,而后者导致磷光发射。根据自旋统计规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电荧光器件的最高内量子效率的上限为25%,这造成了有机电荧光器件的发光效率的徘徊不前,最大外量子效率只能达到5%左右。而近年来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上最具突破性的发展之一是对电激发磷光现象的发现,这些磷光材料主要包括一些重金属配合物,如锇、铂、铱的配合物,由于存在强烈的自旋轨道偶合,使得其配合物的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混杂。进而使得电致磷光可以不受自旋统计规律的影响,最大量子效率可达100%。
在众多的重金属配合物中,铱配合物具有相对较短的三重态寿命和较高的发光效率,成为目前研究得最多的磷光材料。在有机电致磷光器件中,一般都是用低浓度的铱配合物作为客体材料掺杂在具有电荷传递能力的主体材料中,用过直接捕获电荷形成客体激子或由主体材料的激子经能量传递的方式形成客体激子从而发光。
根据三原色原理,任何颜色都可以用红、绿、蓝这3种基本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因此好的三原色效率及饱和度是达到全彩色电致发光的必要条件。目前,相比于绿光材料,性能优异的红光和蓝光电致磷光铱配合物还比较缺乏,因此开发高性能红光和蓝光材料对推进OLED的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由于使用三基色材料制备白光器件时,往往会有器件结构复杂、制备难度较大(无法较好的平衡激子的注入和复合)等问题;而使用蓝光与黄光材料制备白光器件则能够简化器件设计、降低制作成本。因此,开发高性能的黄光材料对制备二元白光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以2-苯基苯并[d]噻唑衍生物为环金属配体骨架的黄光及红光电致磷光铱(III)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类环金属铱配合物,所述环金属铱配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其中,n=2或3;R为咔唑基或二苯胺基;L^X为含N和/或O的辅助配体。
当n=3时,表示环金属配合物没有辅助配体。
其中,上述环金属铱配合物,所述辅助配体为乙酰丙酮或吡啶甲酸。
其中,上述环金属铱配合物,所述环金属铱配合物选自: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3-碘苯甲酸甲酯与咔唑或者二苯胺反应后得到式(1)所示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43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磷功能化石墨烯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芯片及其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