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关于混凝土的可调控内养护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4588.3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3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7 |
发明(设计)人: | 闫志刚;安明喆;王月;赵东波;钱国华;尹必晶;周骏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关于 混凝土 调控 养护 技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关于混凝土的可调控内养护技术。其中,混凝土材料由水泥、粉煤灰、高炉铁矿渣粉、砂、石、拌合水、高效减水剂、硅铝酸盐矿粉、高吸水性树脂和内养护引入水组成;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例为:水泥:粉煤灰:高炉铁矿渣粉:砂:石:拌合水:高效减水剂:硅铝酸盐矿粉: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引入水=1:0.2~0.4:0.1~0.3:2~3:3~4:0.5~0.6:0.01~0.02:0.1~0.3:0.0004~0.0008:0.03~0.06。应用本发明可以使得混凝土材料具有复合内养护作用,而且调控容易,内养护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材料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关于混凝土的可调控内养护技术。
背景技术
当前混凝土技术有向高强、高性能化发展的趋势,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往往体积较大,水灰比降低和胶凝材料增加导致混凝土早期水化放热量增加,早期收缩也随之加大;早期收缩大,也极易导致桥梁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问题。当混凝土结构产生开裂以后,其受力、耐久性都将都将受到极大影响。因此,裂缝控制是保障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的重要前提。
在现有技术中,很多桥梁所使用的混凝土为C60高强混凝土。塔顶的混凝土在浇筑之后,处于高温,大风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混凝土早期养护的水分会很快散失,无法长时间使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使其得到有效养护。同时,随着混凝土的龄期增长,其外表面越来越密实,外部的水分也难以再渗透进入混凝土的内部。使用此种养护方式,无法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缩,从而使得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微裂纹进而开裂,进而严重影响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关于混凝土的可调控内养护技术,从而使得混凝土材料具有复合内养护作用,而且调控容易,内养护效果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材料,该混凝土材料由水泥、粉煤灰、高炉铁矿渣粉、砂、石、拌合水、高效减水剂、硅铝酸盐矿粉、高吸水性树脂和内养护引入水组成;其中,各组分的质量比例为:
水泥:粉煤灰:高炉铁矿渣粉:砂:石:拌合水:高效减水剂:硅铝酸盐矿粉: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引入水=1:0.2~0.4:0.1~0.3:2~3:3~4:0.5~0.6:0.01~0.02:0.1~0.3:0.0004~0.0008:0.03~0.06。
较佳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在混凝土材料中的饱和吸水率是2500%~3000%。
较佳的,所述硅铝酸盐矿粉比表面积是300m2/kg~400m2/kg,饱和吸水率是15%~25%。
较佳的,各组分的质量比例为:
水泥:粉煤灰:高炉铁矿渣粉:砂:石:拌合水:高效减水剂:硅铝酸盐矿粉:高吸水性树脂:内养护引入水=1:0.36:0.22:2.6:3.5:0.5:0.02:0.17:0.0006:0.05。
本发明中还提出了一种上述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按各组分的质量比例分别计量所述混凝土材料的各组分;
B、将砂与石搅拌均匀,加入水泥、粉煤灰、高炉铁矿渣粉和高吸水性树脂进行干拌;
C、加入吸水饱和的硅铝酸盐矿粉和拌合水进行湿拌,再加入内养护引入水和减水剂进行搅拌。
较佳的,在将砂与石搅拌均匀时,搅拌预设的第一时长;
在进行干拌时,干拌预设的第二时长;
在加入吸水饱和的硅铝酸盐矿粉和拌合水进行湿拌时,湿拌预设的第三时长;
在加入内养护引入水和减水剂进行搅拌时,搅拌预设的第四时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45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