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引流管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4952.6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5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阎尔坤;闫小强;田旭;马英喆;王学武;李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赛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5/10 | 分类号: | A61N5/10;A61M25/14;A61M36/12 |
代理公司: | 12201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300452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体 放射性粒子 引流 剂量场 引流管 放射性治疗 管体外表面 截面边缘 固定环 可携带 连接头 引流腔 圆弧形 管径 卡槽 左端 放射性 粒子 贯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引流管,包括管体,在管体外表面从近右端起到左端设置有截面边缘呈圆弧形粒子卡槽,所述管体左端的管径呈惭小式设置,管体的内部为引流腔道,管体的右端贯穿连接头设置,连接头上设置有固定环。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具有传统引流管的引流功能,而且在引流同时还可以进行放射性治疗。本发明放置放射性粒子方式可最大程度避免放射性粒子间由于剂量场的重叠而造成放射性浪费,便于剂量场的计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材料领域,涉及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腔道引流管是临床上重大手术后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主要用于将人体组织中或体腔内积聚的脓液、血液或其他液体引导出体外,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生命质量。其中,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且治疗困难的一种疾病,主要为肝管癌、胰腺癌、肝癌及转移性癌压迫或侵犯胆总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主干导致的胆汁淤积及肝功能损害。由于肿瘤位置特殊,外科切除手术难度和风险很大,大部分患者仅能通过姑息引流进行症状缓解。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引流技术为经皮经肝穿刺途径行胆管引流技术,以及基于导管引流基础上开发的胆道支架技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两种技术对于胆汁引流均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痛苦,但均无法抑制肿瘤的生长,不能在根除患者的肿瘤病灶。
近距离照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被认为是一种简单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内,利用放射源发出的射线长时间对肿瘤进行照射,进而杀死或杀伤肿瘤细胞。基于此,将近距离照射治疗技术与胆道引流技术相结合,开发一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患者肿瘤病灶的技术成为了广大患者的迫切需求。
中国专利CN 101695458 A(公开日期:2010年4月21日)公开了一种胆道放疗支架。该专利设计的支架不仅可以通过径向支撑保持胆管的畅通,而且可以同时杀死肿瘤细胞和抑制肿瘤增生。但是该专利产品使用时内、外支架和放射性粒子需分步置入人体狭窄的胆管内,操作复杂成功率低;另外,支架使用时容易被堵塞,造成实际开通时间短,并且内外支架均为镍钛金属制成,造价昂贵难以普及推广。
中国专利CN 203677727 U(公开日期:2014年7月2日)公开了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三腔结构胆道引流导管。该专利重新设计了引流管的结构,在引流腔道旁边留置两个放射性粒子腔道,改变了传统引流管单一的引流功能,使得引流与放射治疗可同时进行。其治疗时先将引流管插到人体胆管中,然后再用推导针进行放射性粒子导入和位置调节,由于引流管的一体化结构设计和复杂的人体构造,粒子的导入和位置的调节非常困难;另外,如果进行粒子更换常常需要更换新的引流管重新操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引流管。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可携带放射性粒子的引流管,包括管体1,在管体外表面从近右端起到左端设置有截面边缘呈圆弧形粒子卡槽6,管体左端的管径呈惭小式设置,管体的内部为引流腔道7,管体的右端贯穿连接头3设置,连接头上设置有固定环13。
引流腔道的截面呈圆形或呈向外连接有凸起的圆形。
管体的左端部呈盘旋设置。
连接头3的横截面呈椭圆形或圆形。
管体1近左端设置有导丝孔11,在管体1内设置有导丝12,导丝的一端从管体内穿过导丝孔后与盘旋部位的末端连接,导丝的另一端从管体的右端穿出与固定环活动连接。
管体上设置有贯通引流腔道的侧孔5。
圆弧形粒子卡槽6的个数为1-8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赛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赛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49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