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消化道粘膜下注射隆起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7789.9 | 申请日: | 201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5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戴建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31/04 | 分类号: | A61L31/04;A61L31/06;A61L31/00;A61L31/14;A61L31/16 |
代理公司: | 33257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应毓婷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粘合剂 隆起剂 注射 多聚赖氨酸 成胶物质 胶体物质 粘膜剥离 钙离子络合剂 水溶性钙盐 消化道粘膜 海藻酸盐 伤口愈合 手术创口 止血 肌肉层 结冷胶 粘膜层 粘膜 果胶 乙酰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消化道粘膜下注射隆起剂,包括胶体物质和生物粘合剂;其中胶体物质的有效成分为成胶物质,水溶性钙盐和钙离子络合剂,成胶物质为果胶、海藻酸盐、去乙酰结冷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生物粘合剂为多聚赖氨酸;生物粘合剂为多聚赖氨酸;所述注射隆起剂的pH值不小于7。本发明的注射隆起剂可便捷的注射至粘膜下方,使得粘膜层与肌肉层分离,方便粘膜剥离;且在粘膜剥离后有效保护手术创口,止血并促进伤口愈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消化道粘膜下注射隆起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内窥镜下胃黏膜切除手术和胃黏膜剥离术是早期胃癌和胃良性肿瘤切除的微创手术,不仅可达到根治早期胃癌的目的,且具有创伤小、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小等优点,已逐渐取代部分传统外科手术。食道和结肠的早期癌变和良性肿瘤切除的微创手术也取代部分的传统外科手术。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需要较好的内镜操作技术,但术中、术后还是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如何避免或减少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避免术中出血,在内窥镜下黏膜剥离术中提供一个良好的手术视野十分关键;为了避免穿孔,黏膜下层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也十分重要;这都可以通过注射合适、足够的黏膜下注射液来达到。在切除过程中,黏膜下注射液可维持一定时间的隆起,将病变黏膜托起,形成一层保护性黏膜下液垫,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可起到避免破坏肌层及以下的组织,防止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使用的黏膜下注射液有生理盐水、高渗盐水、葡萄糖、甘油果糖、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钠、羟甲基纤维素和海藻酸钠等。生理盐水是通常使用的黏膜下注射液,是一种等渗溶液,其缺点是很快被周围组织吸收,导致其很难创造合适的黏膜隆起时间和在切除期间保持理想的隆起高度。总的来说,高渗溶液比生理盐水能使病变组织隆起更高。甘油果糖是一种由10%甘油和5%果糖组成的高渗溶液,当在人的结肠上使用时比生理盐水有着更高的黏膜隆起高度和更长的持续时间,但是由于其高渗透压,对组织粘膜有一定的损伤。透明质酸是一种黏弹性生物多聚糖被发现于结缔组织,是细胞生长和形成组织结构的基质组成部分,它有着很高的黏稠度和保水能力,不属于人体的抗原而且对人体完全无毒。基于目前的文献报道,透明质酸提供了最长的黏膜下水垫持续时间。另外,使用透明质酸作为黏膜下材料行ESD时无穿孔率发生,然而透明质酸不易获取且价格昂贵,并且它具有刺激肿瘤生长因子,刺激创面部位肿瘤细胞增殖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采用多种材料的复合制剂,具有良好的隆起效果和良好的止血作用,还可以和消化道粘膜保护胶产品良好结合融为一体,具有对创面的保护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消化道隆起注射剂在治疗和保护损伤消化道粘膜中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消化道粘膜下注射隆起剂,包括胶体物质和生物粘合剂;其中胶体物质的有效成分为成胶物质,水溶性钙盐和钙离子络合剂,成胶物质为果胶、海藻酸盐、去乙酰结冷胶中的一种或几种生物粘合剂为多聚赖氨酸;生物粘合剂为多聚赖氨酸;所述注射隆起剂的pH值不小于7。
进一步,钙离子络合剂为柠檬酸、柠檬酸盐、EDTA或EDTA钠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所述水溶性钙为氯化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所述海藻酸盐为海藻酸钠或海藻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一步,所述果胶为低甲氧基果胶和酰胺化低甲氧基果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低甲氧基果胶和海藻酸盐溶液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分子交联形成凝胶。
进一步,钙盐溶液中钙盐的质量浓度为0.25%-5%。
进一步,成胶物质与多聚赖氨酸的重量比为3:1-3。
进一步,成胶物质与钙离子络合剂重量比为3-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英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77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制备的神经修复导管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微动加压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