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加性制造的方法及键槽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7827.0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440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Z.D.菲尔德曼;D.约尔格;N.邓罕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电气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105 | 分类号: | B22F3/105;B33Y10/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啸;杨美灵 |
地址: | 美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方法 键槽 支架 | ||
本公开一般涉及在构建可以通过在移除之前使支承结构旋转成第二取向而移除的对象的过程中利用支承结构的用于加性制造(AM)的方法以及将在这些AM过程内使用的新颖的支承结构。支承结构在第一取向中制作,并且然后,旋转至第二取向。通过穿过对象的出口而移除支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在构建对象的过程中利用支承结构的用于加性制造(AM)的方法,以及将要用在这些AM过程内的新颖的支承结构。
发明背景
与减性(subtractive)制造方法形成对照,AM过程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材料的积聚,其用来制作净形或者近净形(NMS)对象。虽然“加性制造”是工业标准术语(ASTMF2792),但是AM囊括在多种名称下已知的各种制造和原型制作技术,包含自由成型制作、3D印刷、快速原型制作/加工等。AM技术能够根据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制作复合组件。通常,独立对象能够根据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来制作。一种特定类型的AM过程使用能量束、例如电子束或电磁辐射(例如激光束)来烧结或熔融粉末材料,从而创建固体三维对象,其中粉末材料的微粒结合在一起。例如工程塑料、热塑弹性体、金属和陶瓷的不同材料系统被使用。激光烧结或熔融是一种用于功能原型和工具的快速制作的著名AM过程。应用包含复杂加工件、熔模铸造的图案、注射模塑和拉模铸造的金属铸型以及砂型铸造的铸型和型芯的直接制造。用来增强设计周期期间的概念的传递和测试的原型对象的制作是AM过程的其他的常见使用。
选择性激光烧结、直接激光烧结、选择性激光熔融和直接激光熔融是用来表示通过使用激光束烧结或熔融细粉来产生三维(3D)对象的常见工业术语。例如,美国专利号4863538和美国专利号5460758描述常规激光烧结技术。更准确来说,烧结需要在低于粉末材料的熔点的温度下熔合(凝聚)粉末的微粒,而熔融需要完全熔融粉末的微粒,以形成固体均质体。与激光烧结或激光熔融关联的物理过程包含到粉末材料的热传递,并且然后烧结或熔融粉末材料。虽然激光烧结和熔融过程能够应用于宽范围的粉末材料,但是尚未充分理解生产路线(route)的科学和技术方面、例如烧结或熔融速率以及在层制造过程期间的处理参数对微结构演进的影响。这种制作方法伴随有热、质量和动量传递的多种模式以及使过程极为复杂的化学反应。
图1是示出用于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或直接金属激光熔融(DMLM)的示范常规系统100的截面图的示意图。设备100通过使用由源、例如激光器120所生成的能量束136烧结或熔融粉末材料(未示出)按照逐层方式来构建对象、例如部件122。将要由能量束所熔融的粉末由贮存器126来供应,并且使用在方向134上行进的重涂器臂116均匀遍布于构建板114之上,以将粉末保持在水平118处,并且将延伸于粉末水平118上方的多余粉末材料移除到废物容器128。能量束136烧结或熔融在检流计扫描仪132的控制下构建的对象的截面层。降低构建板114,并且另一个粉末层遍布于构建板和所构建的对象之上,后面是由激光器120对粉末的连续熔融/烧结。该过程重复进行,直到部件122在方向138上由熔融/烧结的粉末材料完全构成。激光器120可由包含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来控制。计算机系统可确定每层的扫描图案,并且控制激光器120按照扫描图案来辐照粉末材料。在部件122的制作完成之后,各种后处理规程可应用于部件122。后处理规程包含通过例如吹风或真空处理来移除多余(access)粉末。其他后处理规程包含应力释放过程。另外,热和化学后处理规程能够用来抛光部件122。
本发明的发明者已发现,对于具有复杂形状的对象,上述的加性制造过程可造成困难。具体地,内表面的制作可以得益于用来防止由于横向力(例如,由重涂器116生成)而对表面的损坏的横向支架。然而,可能难以将支架从这类内表面移除。
鉴于上述,能够领会,存在与AM技术关联的问题、缺陷或缺点,并且如果支承对象的改进方法和支承结构可用将会是合乎需要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电气公司,未经通用电气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78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