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8691.5 | 申请日: | 2019-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8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商怀帅;胡忠存;贾军明;王玮钊;范国玺;刘继睿;冯海爆;侯东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G01B11/22;G05B19/05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侯艳艳 |
地址: | 26603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碳化 深度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及检测方法,所述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包括壳体、测量装置、喷液装置及鼓风装置,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和显示单元,壳体平面部上开设有检测口,检测口的直径大于混凝土测区表面待测孔洞的直径;测量装置包括环形照明光源、视觉传感器、PLC控制器、激光位移传感器、转动驱动机构、径向滑动驱动机构、数据处理器、导向支架和固定支架,喷液装置包括试剂瓶、低压电动水泵、输液管和喷头,鼓风装置包括电动机和叶轮。本发明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集鼓风、喷液和测量功能为一体,携带及使用方便;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碳化深度的自动测量和智能测量,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混凝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的结构改进及检测方法的改进。
背景技术
碳化深度是混凝土耐久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值时,通常采用钻孔法,即在测区表面凿出口径约 15mm 、深度大于10mm的孔洞,孔洞形状为近似锥形,由其开口至其孔底内径逐渐缩小,然后用鼓风装置除净孔洞中的粉末与碎屑,再采用浓度为 1%的酚酞酒精试剂喷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当已碳化与未碳化界限清晰时,再用深度测量工具测量已碳化与未碳化混凝土交界面到混凝土表面的垂直距离多次,读数精确至0.5mm,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区的碳化深度值。
但是,目前测量装置、鼓风装置以及喷液装置操作时通常需要单独取出,且对孔洞内的碎屑与粉末的清除方式一般为使用吹耳球吹出气体将粉末与碎屑清除,然后再拿盛装有浓度为 1%酚酞酒精试剂的喷瓶在孔洞内壁的边缘处进行喷液体,各部分分开,操作时需分别取出,分别使用,使用和存放时容易丢失,操作不方便;此外目前多采用机械式刻度尺测量,逐次测量后取均值,测量精度不高,测量结果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及检测方法,检测仪集鼓风、喷液、测量于一体,携带方便,使用该检测仪的检测方法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提出的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集成在壳体内的测量装置、喷液装置及鼓风装置、设在壳体内的电源、设在壳体上并与电源连接的电源开关、设在壳体上用于控制所述测量装置工作的第一控制开关、设在壳体上用于控制所述喷液装置和所述鼓风装置同时工作的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第二控制开关均与所述电源开关连接;
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和显示单元,且所述壳体具有用于与混凝土测区表面贴合的平面部,所述平面部上开设有圆形的检测口,所述检测口的直径大于混凝土测区表面待测孔洞的直径;
所述测量装置包括环形照明光源、视觉传感器、PLC控制器、激光位移传感器、转动驱动机构、径向滑动驱动机构、数据处理器、导向支架和固定支架,所述视觉传感器、所述PLC控制器、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及所述数据处理器通信连接,当所述平面部与混凝土测区表面贴合时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检测端与混凝土测区表面待测孔洞洞口平齐;
所述固定支架固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动驱动机构、所述PLC控制器及所述数据处理器安装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所述转动驱动机构包括竖向放置的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同轴固连的转轴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转轴固连且其具有水平的支撑面,所述转轴与所述检测口同轴且伸入所述检测口内,所述视觉传感器及所述环形照明光源固定在所述转轴的自由端上,且所述视觉传感器位于所述检测口的中心,所述环形照明光源与所述检测口同心且位于所述视觉传感器的外围;
所述导向支架固设在所述环形照明光源的周向侧壁上,且具有沿所述检测口的径向延伸的导向孔,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设在所述导向支架上且可沿所述导向孔径向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86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