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野生雉类人工采精装置的储精杯及采精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81005.X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80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杨炜蓉;张龙;徐小钦;王彬;周材权;陈冬梅;白文科;李云;钟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华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19/02 | 分类号: | A61D19/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汇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64 | 代理人: | 陆岩 |
地址: | 637002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野生 人工 精装 储精杯 | ||
本发明涉及野生雉类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野生雉类人工采精装置的储精杯及采精装置,所述储精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内还设置有用于收纳公雉精液的储精囊,所述储精囊上设置有用于与采精管相连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杯盖相连,使所述储精囊悬于所述杯体内,使所述储精囊的外壁与所述储精杯的内壁之间相隔开。在本申请的储精杯中,杯体起到保护储精囊的作用,公雉精液进入汇聚到储精囊,储精囊为具有弹性的柔软囊体结构,当杯体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由于储精囊与杯体内壁隔开,能够大幅缓冲外部冲击对储精囊的影响,如此,降低公雉精液的晃动程度,降低精浆液化速度,减小对精子的冲击,进而提高精子储纳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野生雉类繁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野生雉类人工采精装置的储精杯及采精装置。
背景技术
雉科鸟类是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中一个极具特色的类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珍稀濒危雉类最多的国家,具有种类丰富、特有种和濒危物种多的特点,不仅为培育优良的家禽提供了种源,而且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由于生境的丧失、不合理利用、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原因,雉类资源丧失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特有濒危雉类的分布范围迅速萎缩,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种群生态前景堪忧。
在野生雉科鸟类的保护工作中,人工授精繁育放归是目前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手段。就野生雉科的人工授精繁育工作而言,核心工作是人工采精和人工输精受孕技术,在对野生雉科的人工采精工作中,目前是沿用传统家禽采精装置和采精方法,即,先束缚公雉双脚,对其泄殖腔周围进行消毒,然后从其颈部顺毛向尾部进行按摩,同时触摸泄殖腔侧腹部柔软部位,待公雉交配器外翻时进行挤压,然后用敞口的收集杯接取泄殖腔内排出的精液即可。
虽然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实现精液的采集,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明人发现,采用目前传统家禽采精装置对野生雉科鸟类进行精液采精还存在着不足,具体如下述:
在家禽采精时,因为都是在养殖场内进行采精和授精工作,所以,采精完毕后即可进行人工授精;然而对于野生雉科采精工作而言,采精工作是在野外,不仅不利于防止外部环境污染精液,而且,在采精结束后,还要将节约带回养殖场内,在该过程中,采精人员通常需要翻山越岭的长时间跋涉,精液在储精杯中出现长时间剧烈晃动以及长时间与空气接触,精浆加速液化,精子活性难以得到可靠保障,所以,常常出现采精回的精液精子活性不够的问题。
所以,目前需要设计一种能够适用于野外采精工作,能够确保良好精子活性的野生雉科采精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野生雉类采精工作中沿用家禽采精装置和采精方法,存在野外采集精液精子活性较低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野外采精工作,能够确保良好精子活性的野生雉科采精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野生雉类人工采精装置的储精杯,包括杯体和杯盖,所述杯体内还设置有用于收纳公雉精液的储精囊,所述储精囊上设置有用于与采精管相连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与所述杯盖相连,使所述储精囊悬于所述杯体内,使所述储精囊的外壁与所述储精杯的内壁之间相隔开。在野生公雉采精工作中,大部分都是在野外进行,采精结束后,在携带野生公雉精液返回过程中,精液可能长时间与空气接触,精浆液化,会大幅降低精子活性;而且,在采精人员返回过程中,储精杯还会受到剧烈晃动,精液在剧烈晃动冲击下,也会进一步的恶化精子活性,所以,在本申请的储精杯中,杯体起到保护储精囊的作用,公雉精液进入汇聚到储精囊,储精囊为具有弹性的柔软囊体结构,当杯体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由于储精囊与杯体内壁隔开,能够大幅缓冲外部冲击对储精囊的影响,如此,降低公雉精液的晃动程度,降低精浆液化速度,减小对精子的冲击,进而提高精子储纳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华师范大学,未经西华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10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