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盐渍化改良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81104.8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1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肖蒙;陈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B77/00 | 分类号: | A01B77/0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11531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邢文月<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排水管 沟渠 土壤盐渍化 定期维护 台田 土壤 土壤改良 耕种 开挖 排水管 地下水位 改良系统 有效促进 聚积 淋洗 排出 鱼虾 蓄积 浇灌 水体 排水 农作物 改良 养殖 管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盐渍化改良系统,属于土壤改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开挖沟渠;步骤二,建立台田;步骤三,建排地下排水管;步骤四,建立循环耕种;步骤五,定期维护。本发明采用开挖沟渠、建立台田、建排地下排水管、建立循环耕种和定期维护的方式,通过水体的蓄积、鱼虾的养殖、农作物的浇灌和排水管的排水等一系列管理、利用,能有效促进盐分淋洗作用,并由地下排水管将水分排入沟渠,不但促进土壤中的盐分不断排出、减少土壤中盐分的聚积,而且还能控制和降低土壤地下水位,防止盐分表聚或返盐积盐,最终实现土壤盐渍化的改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改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土壤盐渍化改良系统。
背景技术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盐渍土因其盐分多、pH值高、养分贫瘠,导致土壤肥力差、生产力低,极大影响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而我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我国的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因此,土壤盐渍化对增加土地资源、缓解土地紧张状况、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申请公布号为CN 108848725 A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土壤盐渍化改良系统,包括土地深翻施肥装置和地下水位监测装置,所述土地深翻施肥装置由输送管道、深翻管道、旋转电机、增压泵和控制系统组成,所述输送管道一侧设置有增压泵,另一侧封闭;所述输送管道外壁一侧设置有一排输送孔,所述深翻管道连接所述输送孔;所述深翻管道另一侧为封闭结构并且连接有旋转电机,所述深翻管道外壁上均匀分布有旋耕刀;所述地下水位监测装置包括有高度传感器、信号发射器和水漂,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信号接收器、信号发送器和控制面板。该发明通过土地深翻施肥装置对土壤进行深翻、打入需要的水或者团粒结构,地下水位监测装置能够提前预防土壤产生盐渍化,但其存在如下缺点:仅通过深翻施肥对土壤进行改良,不能很好地抑制土壤中的水分以及地下水中的盐分上升,也不能很好消除盐分在土壤中的聚积现象,而且需要施用大量的有机肥来进行土壤改良,成本较高,同时该系统还需额外配备地下水位监测装置,操作不便,功耗较大,不利于长期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土壤盐渍化改良系统,能有效控制和降低土壤地下水位,抑制地下水中盐分的向上迁移现象,减少土壤盐分表聚或积盐返盐,从而实现土壤盐渍化改良。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土壤盐渍化改良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开挖沟渠:在待改良的土壤区域深翻挖土,并开挖建立沟渠,且相邻2条沟渠之间的间距为30~40m,每条沟渠的长度为15~20m,宽度为5~8m,深度为4~5m;
步骤二,建立台田:在步骤一中开挖的沟渠两侧土壤区域进行基坑开挖,基坑开挖深度为沟渠深度的一半,并在基坑底部铺设一层砂粒,砂粒铺设完成后将带孔塑膜铺设在砂粒表面,再将开挖的土壤填入基坑中,建立台田;
步骤三,建排地下排水管:在步骤二中建立的台田区域内铺设PE排水管,排水管埋入台田地下1.8~2m处,相邻2根排水管之间间距为1~2m,且每根排水管均与步骤一中建立的沟渠相连通;
步骤四,建立循环耕种:在步骤三中建立好排水管的台田中种植农作物,并在沟渠中养殖鱼虾;
步骤五,定期维护:正常季节每隔5~8天将沟渠中的养殖水对台田进行浇灌冲洗,雨水季节每隔1天将沟渠中的蓄水进行抽排,种植的农作物每收割一次,需对台田进行一次深耕翻土,每2年对台田进行一次换土,换土量为翻土量的30%。
具体地,步骤一中所述沟渠的截面均为倒梯形结构,且沟渠两侧的倾斜角度均为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11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