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沙漠区风情旅游防沙林及其成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82945.0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5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卓朝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光芒新科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7/02;A01G22/35;A01C21/00;C05G3/80;C05G5/16;C05G3/00;C09D133/00;C09D103/02;C09D7/61;C08F25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沙漠 风情 旅游 防沙林 及其 成林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沙漠区风情旅游防沙林及其成林方法,该防沙林按上下和区域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植株层级,该层级主体为以沙棘树为主植株编组而成的“倒凹”字形林带侧面拼接而成,每株主植株根旁都等距栽培有3根葡萄藤,在“倒凹”字主植株区域外按种植有蒙古韭;第二个层级为缓释营养层,该层设置在“冂形走廊”对应的地底,缓释营养层底部铺设一层淀粉接枝丙烯酸钠膜,膜上铺设有落叶构成的缓释植料层,缓释植料层中混合有混合菌粉;第三个层级为供给层,是设置在“倒凹”内框无植株区域下可降解废料池底部的PP‑R管构建成的管网。本发明层级多、生态环境多元、富肥期长、防沙效果好、固土力强、经济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林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近沙漠区风情旅游防沙林及其成林方法。
背景技术
防沙治沙是长期的事业,我国现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沙治沙,每年耗费大量的成本种植梭梭树、沙柳等植物,尤其是沙化严重的区域,如我国西北部沙漠边缘多以灌木为主,治沙效果较慢、植物层级较单一、基本无人类可用植物资源,无法靠沙吃沙,毫无疑问,这样是无法长治久安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靠沙吃沙。
沙漠风貌特殊、沙土植株作用各异,而且现在我国在沙漠建了火车,来往方便,可以通过大力的发展了沙漠旅游业、药业等。虽然时机良好、硬件配套齐全,但最根本的问题是,目前现有技术中还没有配套的生态种植体系,仍是以无底洞式地投钱进行防沙固土。
因此,市面上急需一种层级多、生态环境多元、富肥期长、防沙效果好、固土力强、经济性好的防沙固土林及其成林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层级多、生态环境多元、富肥期长、防沙效果好、固土力强、经济性好的防沙固土林及其成林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近沙漠区风情旅游防沙林,该防沙林按上下和区域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植株层级,该层级主体为由多个以沙棘树为主植株编组而成的“倒凹”字形林带侧面拼接而成,连续拼接的总长度为900m-1000m,单个“倒凹”字形的长度为60m-80m,宽度为20m-25m,“倒凹”字中“冂形走廊”两侧之间相互对应的主植株轴线间距恒定为5m-7m,“倒凹”字形中相邻主植株轴线间距3.0m-3.5m,每株主植株根旁都等距栽培有3根-4根葡萄藤,在“倒凹”字距主植株60cm-70cm的区域外按种植密度1.5株/m2-1.8株/m2种植有蒙古韭;第二个层级为缓释营养层,该层设置在“冂形走廊”距地表0.7m-1.0m的地底,缓释营养层底部铺设一层0.2mm-0.3mm厚的淀粉接枝丙烯酸钠膜,膜上铺设有由大兴安岭针叶林落叶构成的20cm-30cm厚的缓释植料层,缓释植料层中按质量比0.01%-0.015%混合有混合菌粉,所述混合菌粉为按沼泽红假单胞菌:苏云金芽孢杆菌:酵母菌:橄榄钦氏菌菌数比10:(3-4):(2-3):(0.8-1)构建的淀粉基混合菌粉;第三个层级为供给层,其实质是设置在“倒凹”内框无植株区域下、连接着生活区可降解废料池(所述可降解废料池中可投入包括但不限于生活废水、果皮纸屑、人畜粪尿、植物残体等可降解物,下同)且进口处位于可降解废料池底部的PP-R管构建成的管网,所有可降解废料池中均投入有合足量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混合菌剂。
一种近沙漠区风情旅游防沙林的成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造林前准备
①植株准备:准备足量自然高1.0m-1.2m、冠幅0.5m-0.6m的待移植沙棘树,足量葡萄藤扦插苗,足量蒙古韭种子;
②肥料准备:准备足量大兴安岭针叶林落叶;
③辅材准备:准备足量按沼泽红假单胞菌:苏云金芽孢杆菌:酵母菌:橄榄钦氏菌菌数比10:(3-4):(2-3):(0.8-1)构建的淀粉基混合菌粉;准备足量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混合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光芒新科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光芒新科科技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29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