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扁状热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83752.7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30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黄昊辰;黄朝强;钟东海;黄建城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强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F1/02 |
代理公司: | 35203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詹宇鹏<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64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液芯 壳体 扁状热管 气体通道 传热液体 一体结构 气体通道结构 层状机构 传热效果 传统气体 壳体材料 密封作用 支撑作用 对壳 耐压 压扁 传导 制作 紧贴 密封 两边 体内 堵塞 支撑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状热管结构,包括壳体、吸液芯,气体通道,传热液体;所述吸液芯充满在壳体的内部,并于吸液芯内部形成多条气体通道,所述壳体内注入传热液体后密封,所述壳体与吸液芯形成一体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吸液芯材料由原来紧贴两面壳体的层状机构改为两边相互连接的、内含多条气体通道的一体结构,扁状热管的内部结构由吸液芯材料对壳体的支撑和连接,在厚度方向上耐压大;而且制作控制厚度容易,使得扁状热管制作时稳定精确;特别是壳体材料可以不起结构强度的支撑作用,只起密封作用,因而可以更薄,因此传热效果更好;同时解决了传统气体通道压扁而堵塞的问题,使的气体通道结构极其稳定,还保持了良好的传导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状热管结构。
背景技术
热管是一种传热元件,它充分利用了热传导原理与相变介质的快速热传递性质,透过热管将发热物体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热源外,其导热能力超过任何已知金属的导热能力;热管是利用介质在热端蒸发后在冷端冷凝的相变过程(即利用液体的蒸发潜热和凝结潜热),使热量快速传导。
一般热管由管壳和吸液芯组成。热管内部是被抽成负压状态,充入适当的液体,这种液体沸点低,容易挥发;管壁有吸液芯,其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管中未填充吸液芯形成气体通道;热管一端为蒸发端,另外一端为冷凝端,当热管一端受热时,毛细管中的液体迅速汽化,蒸气在热扩散的动力下通过气体通道流向另外一端,并在冷端冷凝释放出热量,液体再沿吸液芯靠毛细作用流回蒸发端,如此不停循环,直到热管两端温度相等。
现在的扁状热管的气体通道横截面为线状(如图1所示),存在一个问题,当扁状热管需要做大做宽时,中间的气体通道容易被由于重力作用而下垂下来的吸液芯堵塞,导致传导效果下降,另外壳体需要起到支撑重量的作用,需要足够的厚,而壳体厚无疑影响传导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不会堵塞通道,同时可以使的吸液芯里的液体汽化后可以更快进入气体通道,保证优越的传导效果的扁状热管结构。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包括壳体、吸液芯,气体通道,传热液体;所述吸液芯充满在壳体的内部,并于吸液芯内部形成多条气体通道,所述壳体内注入传热液体后密封,所述壳体与吸液芯形成一体结构。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所述多条气体通道贯通壳体的头尾两端。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所述多条气体通道分布于壳体中间部分。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所述多条气体通道两头分叉有两条或多条小气体通道。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所述多条气体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孔状。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气体通道相互平行;使的吸液芯内的传热液体汽化后到各条气体通道距离相近。
一种扁状热管结构,所述的多条气体通道形成网格状连接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吸液芯材料由原来紧贴两面壳体的层状机构改为两边相互连接的、内含多条气体通道的一体结构,扁状热管的内部结构由吸液芯材料对壳体的支撑和连接,在厚度方向上耐压大;而且制作控制厚度容易,使得扁状热管制作时稳定精确;特别是壳体材料可以不起结构强度的支撑作用,只起密封作用,因而可以更薄,因此传热效果更好;特别是采用无机脆性材料,采用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可以制作平板状热管;采用柔性有机材料,可制成柔性热管。
本发明热管气体通道的横截面由线变成多个孔状,解决了传统气体通道压扁而堵塞的问题,使的气体通道结构极其稳定,同时还保持了良好的传导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热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截面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强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强纶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37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