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瞬时脉冲超大功率电子收集级复合散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85268.8 | 申请日: | 2019-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52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潘瑶;刘欣;巩萌萌;王思峰;张少华;周振君;王海英;王领华;余群;吕建伟;韩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J23/027 | 分类号: | H01J23/027;H01J23/033;H01J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技专利中心 11009 | 代理人: | 李晶尧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瞬时 脉冲 超大 功率 电子 收集 复合 散热 方法 | ||
1.一种瞬时脉冲超大功率电子收集级复合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金属主体(1)轴向竖直放置;
步骤二、在金属主体(1)的侧壁内加工双螺旋微通道;
步骤三、在金属主体(1)的内壁贴附石墨层(4);
步骤四、调整金属主体(1)位置,实现外部电子束射在石墨层(4)内壁的电子束沉积加热区域(41);
步骤五、双螺旋微通道中流动散热工质;
步骤六、外部电子束沿金属主体(1)轴向方向射向石墨层(4);热量通过石墨层(4)的吸收以及通过石墨层(4)向金属主体(1)传递,最终通过双螺旋微通道流动的散热工质将热量带走,实现散热;
所述步骤一中,所述金属主体(1)为圆环状结构;金属主体(1)为不锈钢材料或钛材料;金属主体(1)外壁直径为60~150mm,轴向长度为10-50mm;壁厚为3-5mm;
所述步骤二中,所述双螺旋微通道包括第一螺旋微通道(2)和第二螺旋微通道(3);第一螺旋微通道(2)与第二螺旋微通道(3)均为螺旋环状通道;且第一螺旋微通道(2)与第二螺旋微通道(3)交错设置;第一螺旋微通道(2)的入口(21)在金属主体(1)轴向底端;出口(22)在金属主体(1)轴向顶端;第二螺旋微通道(3)的入口(31)在金属主体(1)轴向顶端;出口(32)在金属主体(1)轴向底端;第一螺旋微通道(2)与第二螺旋微通道(3)的螺旋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螺旋微通道(2)和第二螺旋微通道(3)的管道截面为矩形结构;管道截面尺寸为3mm*1mm;
所述步骤五中,散热工质为离子水,导热系数为0.6W/(K·m),比热容为4183J/(kg·K);
石墨层(4)为环形层状结构;石墨层(4)轴向长度为10-50mm;壁厚为1-2mm;熔点为3000℃;
所述步骤四中,所述电子束沉积加热区域(41)设置在石墨层(4)内壁的中部位置;电子束沉积加热区域(41)为环形区域;轴向长度为5-25mm;电子束沉积加热区域(41)的侧面积为石墨层(4)内壁面积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瞬时脉冲超大功率电子收集级复合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主体(1)与石墨层(4)采用分子扩散焊焊接;实现金属主体(1)与石墨层(4)之间的接触热阻降低;接触传热系数为5000~10000W/(K·m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瞬时脉冲超大功率电子收集级复合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外部电子束采用瞬时脉冲发射方式,单次脉冲发射功率为1~9GW;单次发射时间为100-500ns;发射频率为10~50Hz。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瞬时脉冲超大功率电子收集级复合散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散热机构实现了单次电子脉冲热流密度为1012-2×1012W/m2,平均热流密度为5×106-107W/m2的热量排散;石墨层(4)最高温不超过2000℃;低于石墨层(4)的熔点;金属主体(1)的最高温由2600℃降低至6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526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