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及制备方法与抗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0992811.7 申请日: 2019-10-17
公开(公告)号: CN110724149B 公开(公告)日: 2022-04-05
发明(设计)人: 佘志刚;蔡润林;严涛;曹文浩;蒋红明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D487/22 分类号: C07D487/22;C09D5/16;A01N43/90;C12P17/18;C12N1/14;A01P17/00;A01P15/00;C12R1/66
代理公司: 广州市深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9 代理人: 姜若天
地址: 510275 ***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海洋 真菌 来源 吲哚 生物碱 二聚体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污损 生物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属于海洋防污涂料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抗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所述具有6/5/4/5/6五稠环骨架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利用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K‑28进行发酵制备,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SK‑28于2019年9月26日保藏在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0790。化合物Ⅰ对海洋污损生物在固体上的附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低含量涂覆下即有显著效果。同时,在抑制海洋生物附着时不会杀灭海洋生物,而是起驱避作用。该化合物从海洋真菌的发酵物中提取,获取途径简便,能大规模生产,具有可靠稳定的来源,在各类海洋人工设施的污损生物防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防污涂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海洋生物污损活性的新型骨架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在制备抗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海洋生物污损是指浸泡在海水中的基质被海洋微生物、植物或动物附着而给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历史进程中,生物污损一直是海洋运输、海洋工程及海洋渔业等行业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其主要危害为增加船舶的粗糙度和重量,从而增大阻力,降低航速,增大燃料消耗和船体维护成本;妨碍各类海洋设施的正常工作,引发漂移、失衡甚至导致倾覆;在海洋水产养殖方面,还会与养殖贝类争夺附着基和饵料,或者堵塞网箱导致水流不畅、供氧不足,影响养殖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技术和方法中,以防污涂料的应用最为广泛。当前,最常用的防污涂料大体分为三类:氧化亚铜、有机锡和其他化合物。由于对海洋生物具有致畸毒性,有机锡抗污损涂料已被国际海事组织(IMO)从2008年9月 17日起全球范围内禁止使用。氧化铜涂料也被中国国家环保部列入“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于2012年被禁止使用。由此可见,我们亟需寻找无毒、环境友好、高效的替代涂料。

海洋环境中各种物种之间对空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避免其他生物附着可能产生的危害,海洋中一些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防御机制,可通过产生对环境无危害的、具有防污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来防止其他生物污损附着,利于自身生存。这些天然防污化合物是一类非常理想的防污剂,其通过驱避作用而不是毒杀作用实现防污效果,这不仅具有极好的防污性能,也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因此,从海洋生物体的基于化学防御和自身净化的化学生态作用而表现出抗污损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中寻找抗污损涂料成为主要的策略。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型、无毒、环保、高效的天然防污化合物,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均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海洋污损生物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组成,其中危害较大且附着后难以清除的种类主要是具有石灰质外壳、营固着生活的无柄蔓足类(藤壶)和双壳类软体动物(贻贝和牡蛎)等生物。其中的无柄蔓足类又以网纹藤壶为代表。网纹藤壶是主要的污损生物中的一种,在我国南海广泛分布,其在污损生物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因此,选用无柄蔓足类作为实验对象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具有新型的6/5/4/5/6五稠环骨架的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海洋真菌来源的具有新型的6/5/4/5/6 五稠环骨架的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海洋真菌来源的具有新型的6/5/4/5/6 五稠环骨架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在制备抗海洋污损生物防除剂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海洋真菌来源的具有6/5/4/5/6五稠环骨架的吲哚生物碱二聚体化合物,其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281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