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不依赖激发光偏振方向的纳米棒异构结构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3752.5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41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洪昕;岳明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5/00 | 分类号: | G02B5/00;G02B1/00;G01N21/552 |
代理公司: | 21200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梅洪玉;刘秋彤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棒 激发光 偏振态 纳米探针技术 近红外波段 短轴方向 分子识别 共振耦合 红外性能 纳米粒子 平行关系 生命科学 依赖关系 异构结构 自动获得 长轴 偏振 去除 芯壳 匹配 吸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分子识别与纳米探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不依赖激发光偏振方向的纳米棒异构结构及其应用。通过纳米棒与另外一个芯壳纳米粒子的LSPR共振耦合作用,补偿其短轴方向上缺失的红外性能,从而去除纳米棒对偏振态的依赖关系,实现无需匹配激发光的偏振态与长轴的平行关系,自动获得纳米棒的最优近红外波段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分子识别与纳米探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对激发光偏振态不敏感的异构二聚体纳米粒子结构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金、银、铂等贵金属纳米结构由于其独特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展现出强烈的吸收性质,使得这些纳米结构粒子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备受瞩目。尤其是金纳米结构因其表面易于进行化学修饰、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势,更是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热诊疗、药物传递等纳米探针相关生医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众多具有LSPR效应的纳米结构中,金纳米棒由于可在近红外(NIR)波段产生很强的吸收,对组织细胞具有较强的穿透性,近年来其在纳米生物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尤为抢眼,例如利用金纳米棒强吸收特性替代造影剂来配合X射线CT成像;在暗场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与杂化了金纳米棒的分子相互作用,其近红外特性可以有效替代自体荧光特性产生的误差;在已恶化的癌细胞研究中用特定波长低功率激光照射,利用光热作用也会导致金纳米棒标记的恶性细胞死亡。
贵金属纳米结构的LSPR性能强烈依赖于其自身的结构参数,包括几何尺寸、粒子形状与间距、所处环境的介电常数等,通过调整上述结构参数,可人为选择特定的LSPR吸收峰波长。通常情况下,对于直径小于60nm的球形实心纳米粒子,其峰值吸收波长约为532nm,对于这样简单的结构很难将其吸收波长大幅度红移到近红外波段。而700nm~1200nm波段却是生医研究中理想的“光学窗口”,因为此波段可以很好的避开水的吸收干扰。金纳米棒受到青睐得以大量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在近红外波段的光学性能。这些性能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参数,简单的通过控制纳米棒的长轴长度、长短轴比例,就可大幅度的红移峰值吸收波长到近红外波长。
但是纳米棒的最优近红外波段的吸收需要匹配激发光的偏振态平行于纳米棒的长轴。例如直径为50nm轴长为136nm的圆柱形金纳米棒,当偏振态平行于轴时,其LSPR吸收峰波长约为880nm,当偏振态垂直于轴时,所激发的LSPR吸收峰约为520nm,当偏振态与纳米棒的长轴产生夹角时,随着偏振态在长轴方向上分量的减小,880nm的吸收强度快速减小。为了在880nm获得最优吸收性能,需要控制激发光的偏振态平行于长轴。当金纳米棒作为纳米探针在生医相关领域应用时,其自然姿态随机,很难获得纳米棒的准确方向,因此不受激发光偏振态的方向限制且能自动激发纳米棒最优的近红外性能的方法在相关领域极为期待,但是相关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棒的异构双粒子结构,通过纳米棒与另外一个粒子的LSPR共振耦合作用,补偿短轴方向上缺失的红外性能,从而去除纳米棒对偏振态的依赖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纳米棒的异构双粒子结构,通过纳米棒与另外一个芯壳纳米粒子的LSPR共振耦合作用,补偿短轴方向上缺失的红外性能,从而去除纳米棒对偏振态的依赖关系。该纳米棒异构二聚体结构优化了单个纳米棒的近红外性能,可有效应用于有“光学窗口”要求的应用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不依赖激发光偏振方向的纳米棒异构结构,通过纳米棒与芯壳纳米粒子间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作用红移纳米棒短轴的等离子模式,使其共振波长与长轴吸收峰重合,从而去除长轴的近红外模式对偏振态的依赖关系;所述纳米棒异构结构的特征如下:
i.该结构为纳米棒与芯壳纳米粒子形成的异构二聚体结构;
ii.两种粒子的结合点位于纳米棒长轴的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37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