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碳烯烃氯化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6714.5 | 申请日: | 2019-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426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3 |
发明(设计)人: | 罗和安;李明;韩路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17/10 | 分类号: | C07C17/10;C07C17/38;C07C17/389;C07C21/067 |
代理公司: | 43108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冷玉萍 |
地址: | 41110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低碳烯烃 温度过高 氯化物 氯气 惰性气体 脱碳现象 微观混合 氯化 副反应 收率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碳烯烃氯化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将氯气经惰性气体烯释后再与低碳烯烃反应,可以明显减少微观混合的影响,即可以避免局部温度过高,从而可以明显减少由于局部温度过高引起的副反应,包括脱碳现象,获得较好的氯化物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低碳烯烃的氯化反应,特别涉及一种低碳烯烃氯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氯气对低碳烯烃进行氯化以制取相应的氯化低碳烯烃(如丙烯氯化制3-氯丙烯和异丁烯氯化制甲基氯丙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工过程。
低碳烯烃的氯化反应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反应速率极快(即使在较低温度下)且摩尔反应热大;二是反应复杂,副产物种类多。因此,工业上的反应结果通常表现为目的产物收率不高、副产物多和脱碳结焦现象严重等,甚至影响生产正常运行。
本发明以3-氯丙烯和甲基氯丙烯这两个重要工业产品的制备为例进行说明。
3-氯丙烯(Allyl chloride),又名烯丙基氯,主要用途是生产环氧氯丙烷、甘油、烯丙醇等有机中间体,也是农药、医药的原料,还可合成树脂、涂料、氯醇橡胶、胶粘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阻燃剂、纸张增强剂、溶剂、土壤改性剂、香料等精细化工产品。
目前,3-氯丙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丙烯高温氯化法和丙烯氧氯化法两种。
丙烯高温氯化法最早由壳牌公司于1939年提出(Industrial & EngineeringChemistry, 1939, 31 (12),1530-1537):温度在600℃左右,氯气与丙烯的摩尔比为1:6时,3-氯丙烯的产率可达67%。反应方程式如下:
。
1982年美国专利US4319062公开了一种丙烯高温氯化工艺,提出:为了减少结碳,首先在较低温度(450℃)下进行丙烯氯化反应,然后将氯化产物中的1,2-二氯丙烷分离出来,再在570℃下对其进行裂解,脱去一分子氯化氢得到产物3-氯丙烯,3-氯丙烯的总收率可达80.1%。1992年美国专利US5118889提出,将丙烯高温氯化(或丙烯催化氧氯化)产物中的副产物分离出来后,再与醇类反应生成醚,然后在高温条件下将醚裂解生成3-氯丙烯和醛类,从而提高3-氯丙烯的产率。
1994年美国专利US5367105公开了一种新型氯化反应器的混合器喷嘴,3-氯丙烯产率最高可达到91%。1999年美国专利US6004517公开了一种球形氯化反应器,在500℃时3-氯丙烯产率最高可达到86%。2008年中国专利CN101628848A公开了一种反应物料混合喷嘴,2010年中国专利CN102596387A公开了一种多管氯化反应器,都是为了提高3-氯丙烯的产率和减少积碳。
丙烯氧氯化法,即以丙烯、氯化氢和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催化氧氯化反应,生成3-氯丙烯,反应式为:
。
1971年美国专利US3607956和1991年欧洲专利EP5208399均以碲为活性组分,催化丙烯氧氯化,生成3-氯丙烯。1974年美国专利US3855321以钯和铜的氯化物为活性组分,甲基吡咯烷酮为溶剂,苯甲腈为催化助剂,液相催化丙烯转化为3-氯丙烯。1993年美国专利US5334789以金属钯为活性组分,催化转化丙烯为3-氯丙烯,副产物主要为1,2-二氯丙烷、2-氯丙烷和二氧化碳。
丙烯氧氯化法虽在脱碳现象比前者工艺较为乐观,但该工艺对设备腐蚀大,催化剂成本较高且活性寿命不理想。因此,目前工业上主要还是采用丙烯高温氯化法生产3-氯丙烯:丙烯与氯气的摩尔比为4:1 ~ 5:1,在500℃左右和常压条件下进行氯化反应。不过,丙烯高温氯化法的3-氯丙烯收率不高(通常 < 80%),而且一般脱碳比较严重,对装置运行周期影响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67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