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双环戊二烯管式混合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99365.2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7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周飞;奚军;谢家明;翁羽飞;蒋方红;许艾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B7/74 | 分类号: | B29B7/74;B29K2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双环戊二烯管式 混合 系统 | ||
一种聚双环戊二烯管式混合系统,该系统由微流道板和密封盖板构成N段管式微流道混合系统,在所述的微流道板内自下而上设有N级微流道,其中N为大于3以上的正整数,在每一级微流道中设有相应级的对冲混合板,但对冲混合板设置的位置是不同的,在所述的微流道板的底面设置主料进口和辅料进口,在所述的微流道板的顶面设置混合料出口,在所述的微流道板和密封盖板的顶面设有多个螺孔供所述的固定螺栓旋设,所述的主料进口和辅料进口都设有进料气动阀,所述的微流道内置有多个混合元件,在所述的两相级别的第n‑1级微流道与第n级微流道之间以及所述的微流道板的内壁都设有密封圈。本发明使主料和辅料充份混合,减少了催化剂用量,提高了产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系统,特别是一种反应注射成型聚双环戊二烯管式混合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RIM技术加工成型的PDCPD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等,可广泛应用在汽车部件、工业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方面。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企业利用国外核心技术生产销售PDCPD材料,而国外的技术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的卡特彼勒、特雷克斯、德国利勃海尔、瑞典沃尔沃、山特维克和日本的建机,小松等著名公司对PDCPD研发已有多年。在美国,PDCPD材料主要用于承装危险废品的容器,大型卡车的侧梁,保险杠,挡泥板等部件。PDCPD在日本主要用于生产汽车保险杠和大型水处理容器。聚双环戊二烯工程塑料代表性品牌有Hercules公司和日本帝人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的METTON,以及Goodrich公司与瑞翁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的TELENE,PENTAM系列等。2006年日资企业廊坊森辉新材料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生产推广PDCPD制品,并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由于市场需求不振,目前企业PDCPD相关生产设备及技术人员已移交中国一拖集团。
我国的主要研发机构有天津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科技大学,克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但仍处于技术不成熟的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注射成型进料的聚双环戊二烯管式混合系统,使得主料和辅料能够充份混合,减少了催化剂用量,提高了产品性能。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聚双环戊二烯管式混合系统,其特点在于,该系统由微流道板和密封盖板构成N段管式微流道混合系统,在所述的微流道板内自下而上设有N级微流道,其中N为大于3以上的正整数,在每一级微流道中设有相应级的对冲混合板,但对冲混合板设置的位置是不同的,在所述的微流道板的底面设置主料进口和辅料进口,在所述的微流道板的顶面设置混合料出口,在所述的微流道板和密封盖板的顶面设有多个螺孔供所述的固定螺栓旋设,所述的主料进口和辅料进口都设有进料气动阀,所述的微流道内置有多个混合元件,在所述的两相级别的第n-1级微流道与第n级微流道之间以及所述的微流道板的内壁都设有密封圈。
所述的混合元件为斜线型、S型或X型。
上述聚双环戊二烯管式混合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由气动阀驱动,主料由主料进料口进入混合系统,辅料由辅料进料口进入混合系统,两物料经过第一级微流道的第一级对冲混合板混合,第一级对冲混合板位于第一级微流道的1/2处,经第一级对冲混合板混合后分两路分别进入第二级微流道,经第二级微流道后到达第二级对冲混合板,第二级对冲混合板位于第二级微流道的右侧1/(N-1)处,经第二级对冲混合板混合后分两路进入第三级微流道,第三级对冲混合板位于三级微流道的左侧的1/(N-1)处,…,经第n级对冲混合后分两路进入第n+1级微流道,第n级对冲混合板位于n级微流道的右侧的n/(N-1)处,…,经N-1级对冲混合后进入第N级微流道,第N级对冲混合板位于所述的第N级微流道的1/2处,最后经过第N级对冲混合板完成混合,混合料从混合料出口流出本混合系统。
主料和辅料经过多级微流道和对冲混合后,达到完全混合效果。
所述主料和辅料的冲击混合在每个微流道的不同位置可增强混合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93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牛粪与煤混合制备的复合型煤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湘味腊肠及其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