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块的组装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0512.7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1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D.T.G.威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斯腾(青岛)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04 | 分类号: | H01M50/204;H01M50/244;H01M50/258;H01M50/264;H01M50/507;H01M50/51;H01M50/533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邓雪萌;李建新 |
地址: | 266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块 组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的组装结构,包括:多个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括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其中相邻电池模块之间具有空隙,导电条,其用于将相邻的电池模块固定连接在一起,固定条,其中相邻的电池模块通过导电条相互连接,多个电池模块通过固定条固定连接在一起,多个电池模块被固定条并排固定并且各个电池模块之间具有空隙,封装条,其用于压靠在多个电池模块的两个侧面上,其中在封装条和多个电池模块之间填充有减震材料,汇流条,用于连接端部电池模块的极耳与总的正极柱和总的负极柱,以及侧板,其固定到电池模块形成的电池模块组的两侧,侧板上设有多个电池模块所构成的电池组的总的正极柱和总的负极柱用于输出电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模块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本节中的陈述仅提供涉及本发明的背景信息,并且可能构成或可能不构成现有技术。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已作为电源用于多种固定和便携用途。它们的结构和电化学反应机制为它们提供若干优良特性,包括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内电阻、与其它类型的可充电电池(例如镍-镉电池)相比时通常不出现任何记忆效应、以及低的自放电率。这些特性使锂离子电池成为便携消费电子产品,如手提电脑和手机的优选移动电源。锂离子电池也用作电动车辆的电源。
通常,锂离子电池包括多个电池模块或电池单元。多个电池模块构成电池组。每个电池单元包括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分别从主体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向外延伸。例如,正极极耳从主体的顶侧向上延伸,而负极极耳从主体的底侧向下延伸,反之亦然。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推广,采用电池模块构成的电池组作为能源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方式。传统技术中的电池模块组包括堆叠在一起的多个电池模块以及固定它们的框架。但是,现有的电池模块的组装结构存在散热效果差、防震性能差、电池模块固定不牢固、维修和更换费时费力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从结合附图执行本发明的最优模式的以下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电池模块的组装结构包括:多个电池模块,每个电池模块包括主体、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中间的每个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与相邻一侧的电池模块的负极极耳连接,负极极耳与相邻另一侧的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连接,其中相邻电池模块之间具有空隙,导电条,其用于将相邻的电池模块固定连接在一起,固定条,其中相邻的电池模块通过导电条相互连接,然后多个电池模块通过固定条固定连接在一起,多个电池模块被固定条并排固定并且各个电池模块之间具有空隙,封装条,其用于压靠在多个电池模块的两个侧面上,其中在封装条和多个电池模块之间填充有减震材料,汇流条,其中端部的电池模块的一个极耳与汇流条相连,汇流条连接端部电池模块的极耳并作为总的正极柱和总的负极柱,以及侧板,其设置在电池模块形成的电池模块组的两侧,所述侧板上设有孔口。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每个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向着相反方向弯曲成L形,弯曲后的极耳形成了与片状的电池模块处于相同或平行的平面的竖直部分以及与电池模块的平面垂直的水平部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左边的电池模块的极耳的水平部分与右边的电池模块的极耳的水平部分以如下方式搭接:左边的电池模块的负极极耳在右边的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之上;左边的电池模块的负极极耳在右边的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之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左边的电池模块的极耳的水平部分与右边的电池模块的极耳的水平部分以如下方式搭接:左边的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在右边的电池模块的负极极耳之上;左边的电池模块的正极极耳在右边的电池模块的负极极耳之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斯腾(青岛)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未经德斯腾(青岛)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05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