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环芳烃与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疏浚深度确定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003029.4 申请日: 2019-10-22
公开(公告)号: CN110726684A 公开(公告)日: 2020-01-24
发明(设计)人: 丁涛;沈秋;刘进宝;颜丹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主分类号: G01N21/31 分类号: G01N21/31;G01N30/02;G01N1/4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疏浚 多环芳烃 河道底泥 底泥 沉积物 重金属累积 重金属释放 重金属污染 风险分析 三个步骤 深度确定 生态环境 样品采集 重金属 污染物 生态 水体 上层 分析
【说明书】:

发明一种基于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疏浚深度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样品采集分析、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计算基于多环芳烃与重金属生态风险的底泥疏浚深度、计算最佳的底泥疏浚深度。河道底泥疏浚主要目的是减少河底沉积物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累积,以减少多环芳烃和重金属释放到上层水体中的数量,从而避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而底泥疏浚的关键是疏浚深度的确定,本发明所提出临界疏浚深度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得出河道底泥疏浚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疏浚深度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是河道底泥疏浚需要控制的重要污染物,其危害水体生态系统,居民身体健康。多环芳烃通常含有高达10个芳环的有机化合物,其通过高温反应如化石燃料和其它有机材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热解以及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释放而产生。底泥作为污染物的富集场所,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因此,PAHs与重金属往往通过沉降作用从水体中去除。沉积物中的污染物可以影响淡水质量和诱导积累中上层和底层的食物链导致生物群的长期变化。近年来,国内外对湖泊、河流、海洋等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的评估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沉积物作为潜在的污染源,为了防止二次污染,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目前对于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法主要有疏浚、封盖等传统修复技术和生物强化、植物修复等生物技术。疏浚因为能够永久去除污染物,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相关技术已较为成熟。其中疏浚深度是一个重要参数。由于疏浚技术耗资规模巨大,较小的疏浚深度可减少所需费用,但又要保证减少多环芳烃与重金属毒害的目的,因此,确立合理的疏浚深度十分重要。然而现阶段对于降低多环芳烃与重金属浓度的疏浚深度的确定方法,尚无明确的方案。

河道底泥疏浚主要目的是减少河底沉积物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累积,以减少其释放到上层水体中的数量,从而避免生态环境受到侵害。而底泥疏浚的关键是疏浚深度的确定,本发明所提出临界疏浚深度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得出河道底泥疏浚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疏浚深度确定方法。

一种基于多环芳烃和重金属污染的河道底泥疏浚深度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样品采集、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计算基于多环芳烃与重金属生态风险的底泥疏浚深度、计算最佳的底泥疏浚深度。其中步骤1样品采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a)对指定地点的河道底泥进行分层取样,每个采样点位自底泥表层向下每间隔10cm取一泥样,得到若干个沉积物样品;

步骤1(b)将采集到的底泥样品及时平铺于玻璃器皿上,在空气流动性较强的阴凉处自然风干,剔除样品中的砾石、垃圾废物、动植物残体等异物,用木棒碾碎后,过筛除去2mm以上的沙石,混合后再次用研钵碾压环筛(100目)得到更为细的土样,然后将土样密封储存。

步骤1(c)将样品平铺在干净的A4纸上,置于阳光无法直射处自然风干。风干后去除样品中的草根和小石子,用研钵磨细,称取2g土样(表面土样采取同区域采集的每4个样品等质量混合成一个样品),加入15mL 二氯甲烷,于超声水浴中超声萃取1h,2500rpm离心5分钟,再取2mL上清液过2.5g硅胶柱净化,并用二氯甲烷和正己烷(v/v,1/1)洗脱液15mL分两次洗脱,洗脱液收集至50mL圆底烧瓶,加入30μL二甲基亚砜,在旋转蒸发仪上40℃恒温浓缩至干,用乙腈定容至2mL,最后过0.22μL滤膜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PAHs进行分析。

步骤1(d)称取0.4g土样于50mL聚四氟乙烯坩埚中,依次加入6mL 盐酸,5mL硝酸,5mL氢氟酸,3mL高氯酸,于电热板上消解。消解完毕后,加入3mL1+1盐酸,定容至50mL,最后过滤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重金属进行检测。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大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30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