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含钛材料钎焊的钎料、制备方法及钎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03214.3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6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熊华平;静永娟;尚泳来;邹文江;程耀永;淮军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3K35/32 | 分类号: | B23K35/32;B23K35/40;B23K1/008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周梅萍 |
地址: | 10009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材料 钎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其提出了一种用于含钛材料钎焊的钎料、制备方法及钎焊方法。其中,该焊料包括:Ti元素、Ni元素、Nb元素和Zr元素,其中,各元素的重量百分比为:11.8%≤Ti≤13.2%;14.3%≤Ni≤15.9%;11.5%≤Nb≤12.9%;58.0%≤Zr≤62.4%。本发明实施例的钎料所得纯钛TA2接头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达到450MPa和9.2J/cm2的性能水平;TA2‑TA18异质接头的剪切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达到289MPa和5.5J/cm2的性能水平;TA2‑TC4异质接头的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达到446MPa和4.2J/cm2的性能水平。本发明可以在保证钎焊接头强度的前提下,降低现有钛材料用钎料的熔点,减少或者消除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及改善钎焊接头韧性,可以用于含纯钛的钛材料薄壁结构的钎焊场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接的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用于含钛材料钎焊的钎料、制备方法及钎焊方法。
背景技术
钛材料(纯钛及钛合金)的钎焊技术从七十年代开始获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已开发了Ti-Cu-Ni、Ti-Zr-Cu、Ti-Zr-Ni、Ti-Zr-Be、Ti-Cu-Ni-Be、Ti-Zr-Cu-Ni、 Ti-Zr-Cu-Ni-Co、Ti-Zr-Cu-Ni-Fe等钎料体系。具有代表性的钛材料用钎料(重量百分比)如,Ti-14Cu-14Ni、Ti-25Zr-50Cu、Ti-13Zr-21Cu-9Ni、Ti-20Zr-20Cu- 20Ni、Ti-37.5Zr-15Cu-10Ni、Ti-35Zr-15Cu-15Ni等。钛材料的钎焊温度(即钎料使用温度)一般应低于基体β相转变温度,从而避免基体在钎焊过程中发生晶粒粗化现象。
与传统带筋壁板结构相比,薄壁结构具有轻量化优势,如采用纯钛作为翅片与钛合金作为隔板的钛材料散热器,以及采用纯钛(Fe、C、N、H、O杂质含量总和不大于0.4%,重量百分比)、TA18(Ti-3.0Al-2.5V,重量百分比)、TC1 (Ti-2.5Al-2.0Mn,重量百分比)或TC4(Ti-6.0Al-4.0V,重量百分比)钛合金作为夹芯和TC4、TA18或SP700(Ti-4.5Al-3.0V-2.0Mo-2.0Fe,重量百分比)材料作为蒙皮的夹芯结构,这类结构同样需要遵循钎焊温度低于钛材料β相转变温度的原则。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当纯钛作为薄壁结构的材料或材料组合之一时,具有如下特殊性:
1)纯钛的β相转变温度较低,其为882℃,而其他钛合金如TC4、TC1 和TC6,其β相转变温度分别是980℃~1010℃、930℃~960℃和960℃~1010℃;SP700钛合金的相变点为885℃-890℃。因此,一些适合于其他钛材料的钎料会因熔点偏高而不适宜钎焊纯钛,如Ti-15Cu-15Ni的熔点为940℃-945℃。
2)目前开发的Ti-Zr-Cu-Ni和Ti-Cu-Ni钎料体系,对应钛材料钎焊接头极易出现金属间化合物,这归因于Ti元素化学活性较强,Ti与大多数金属元素都会在高温下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如Cu、Ni、Fe、Co、Cr等合金元素,见表1。
表1-钛材料钎焊接头界面组织
金属间化合物不仅在钎焊降温过程中难以发生分解,且由于其晶体内以共价键存在而具有高强度和低韧性的性能特点,导致钛材料钎焊接头易发生脆性断裂、接头强度低。当材料厚度较薄时如0.05mm~1.0mm,薄壁结构经过热过程更易导致原材料组织粗大和性能衰减。一般建议采用不太长保温(如保温 10min-30min)的工艺方法进行制造,以维持基体组织结构和性能。因此,尽管通过过分延长保温时间会实现减少或者消除金属间化合物,但这不适用于薄壁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经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32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