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5199.6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74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孔令安;王法宏;张宾;李华伟;王宗帅;张云秀;吕雪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0 | 分类号: | A01G22/2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37105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韩百翠 |
地址: | 2501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麦 健根 群体 播种 优化 氮肥利用效率 抗逆能力 抗逆性能 品种选择 壮苗 拔节期 干热风 抗倒伏 抗低温 亩穗数 精播 苗壮 晚播 行距 研发 种床 氮肥 施用 整地 镇压 栽培 诊断 一体化 配置 培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以优化群体质量、提高群体抗逆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壮苗、健根壮株为核心,研发了小麦的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晚播、精播)、氮肥的施用(前期少施,拔节期小麦诊断施氮)、整地和播种一体化、播前镇压、优化行距配置等一整套技术,采用该技术后可以优化种床、促根下扎、健根壮株、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显著增强群体抗低温冻(冷)害、抗干热风和抗倒伏能力,提高了小麦亩穗数和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小麦抗逆性能与高产高效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合山东及周边地区提高小麦群体质量的播种、氮肥与水分高效利用的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主要口粮作物,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黄淮麦区小麦播种面积2.4亿亩左右,最高单产已达828kg/亩,但平均不足400kg/亩。影响小麦优良品种产量潜力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一是耕作播种麦田播前不镇压、播种过深、播后再镇压不实、土壤失墒严重,由此导致群体抗逆能力差、易早衰,减产20%~30%。二是氮素化肥管理粗放。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对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在作物生产上,氮元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农业生产中片面追求产量,氮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过量施用氮素化肥,导致作物生长受到抑制、茎秆机械强度降低,生育后期易倒伏,加重病害,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Kong等,2012,2014)。以上原因导致我国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不足发达国家的60%,生产成本是欧美国家的2倍。小麦从播种到成熟历时8个月,干旱、低温冻害、春季倒春寒、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群体密度过大、氮素化肥施用过多、倒伏等问题。因此,从多个环节提高群体质量、提升抗逆综合能力才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本发明以优化群体质量、提高群体抗逆能力为目标,以培育壮苗、健根壮株为核心,研发了小麦的品种选择、播种方式(晚播、精播)、氮肥的施用(前期少施,拔节期小麦诊断施氮)、整地和播种一体化、播前镇压、优化行距配置等一整套技术,采用该技术后可以优化种床、促根下扎、健根壮株、实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显著增强群体抗低温冻(冷)害、抗干热风和抗倒伏能力,提高了小麦亩穗数和产量,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提高小麦抗逆性能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
1)品种选择
生产实践中,多穗型品种生育后期因穗部光合面积占比高,更易获得高产稳产。因此,选用分蘖成穗率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多穗型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穗部的光合抗逆优势,提高小麦群体的物质生产能力,如山农29、济麦22。
2)晚播与精播
山东麦区传统认为小麦播种适宜时间为10月1~8日,该技术将播种时间推迟6~8天,为10月8~14日。
农户传统播种一般为12.5~15kg/亩。该技术根据不同土壤质地,确定播量。高肥力地块播量为8~10kg/亩;而对于抗旱能力弱,易漏水漏肥的沙质土壤播量为10~12kg/亩。
3)基施氮肥
生产田:基施纯N 3~6kg/亩(传统基施纯N为7~11kg/亩),其余营养元素施用同传统栽培技术。降低氮肥施用量,可以刺激根系下扎,能够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与养分,提高抗旱、抗低温能力。
足氮参比区:选择代表性区域,基施纯N 20~22kg/亩,其余营养元素施用同传统栽培技术。
4)行距设置
根据产量水平,适当扩大小麦行距(产量水平400±50kg/亩,行距20~22cm;500±50kg/亩,行距22~24cm;600±50kg/亩,行距24~26cm;>650kg/亩,行距26~28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5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湖北麦冬无公害种植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稻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