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开销的跨层次双模冗余灵敏放大器型触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05546.5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5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峰;苏子安;王敏;鲁迎春;梁华国;欧阳一鸣;戚昊琛;宋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3/013 | 分类号: | H03K3/013;H03K3/356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4114 | 代理人: | 吴娜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销 层次 双模 冗余 灵敏 放大器 触发器 | ||
1.一种低开销的跨层次双模冗余灵敏放大器型触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主锁存器(001)、第二主锁存器(002)以及从锁存器(003);第一主锁存器(001)和第二主锁存器(002)的结构完全相同,二者均由四个PMOS管和六个NMOS管组成,构成单元级的双模冗余容错机制;从锁存器(003)由六个PMOS管和六个NMOS管组成,采用晶体管级的双模冗余堆叠技术来容忍单粒子翻转;
输入信号D和输入信号DB同时传播至第一主锁存器(001)和第二主锁存器(002),第一主锁存器(001)的输出信号和第二主锁存器(002)的输出信号均传播至从锁存器(003)的输入端,从锁存器(003)的输出信号Q和QB即为该跨层次双模冗余灵敏放大器型触发器的输出信号;
所述的第一主锁存器(001)包括第一PMOS管(101)、第二PMOS管(102)、第三PMOS管(103)、第四PMOS管(104)、第一NMOS管(105)、第二NMOS管(106)、第三NMOS管(107)、第四NMOS管(108)、第五NMOS管(109)和第六NMOS管(110)共十个晶体管;
第一主锁存器(001)的输出端为节点SB1和RB1,第三NMOS管(107)和第四NMOS管(108)的栅极作为第一主锁存器(001)的信号输入端分别接收外部输入信号D和DB且D与DB互为反相信号;第一PMOS管(101)的漏极与节点SB1相连接,第一PMOS管(101)的栅极连接时钟信号CLK,第一PMOS管(101)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二PMOS管(102)的漏极与节点SB1相连接,第二PMOS管(102)的栅极与节点RB1相连接,第二PMOS管(102)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三PMOS管(103)的漏极与节点RB1相连接,第三PMOS管(103)的栅极与节点SB1相连接,第三PMOS管(103)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四PMOS管(104)的漏极与节点RB1相连接,第四PMOS管(104)的栅极连接时钟信号CLK,第四PMOS管(104)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一NMOS管(105)的漏极与节点SB1相连接,第一NMOS管(105)的栅极与节点RB1相连接,第一NMOS管(105)的源极与节点A1相连接;第二NMOS管(106)的漏极与节点RB1相连接,第二NMOS管(106)的栅极与节点SB1相连接,第二NMOS管(106)的源极与节点B1相连接;第三NMOS管(107)的漏极与节点A1相连接,第三NMOS管(107)的栅极连接输入信号D,第三NMOS管(107)的源极与节点C1相连接;第四NMOS管(108)的漏极与节点B1相连接,第四NMOS管(108)的栅极连接输入信号DB,第四NMOS管(108)的源极与节点C1相连接;第五NMOS管(109)的漏极与节点C1相连接,第五NMOS管(109)的栅极连接时钟信号CLK,第五NMOS管(109)的源极与地GND相连接;第六NMOS管(110)的漏极与节点A1相连接,第六NMOS管(110)的栅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六NMOS管(110)的源极与节点B1相连接;
第二主锁存器(002)包括第五PMOS管(201)、第六PMOS管(202)、第七PMOS管(203)、第八PMOS管(204)、第七NMOS管(205)、第八NMOS管(206)、第九NMOS管(207)、第十NMOS管(208)、第十一NMOS管(209)和第十二NMOS管(210)共十个晶体管;
第二主锁存器(002)的输出为节点SB2和RB2,第九NMOS管(207)和第十NMOS管(208)的栅极作为第二主锁存器(002)的信号输入端分别接收外部输入信号D和DB且D与DB互为反相信号;第五PMOS管(201)的漏极与节点SB2相连接,第五PMOS管(201)的栅极连接时钟信号CLK,第五PMOS管(201)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六PMOS管(202)的漏极与节点SB2相连接,第六PMOS管(202)的栅极与节点RB2相连接,第六PMOS管(202)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七PMOS管(203)的漏极与节点RB2相连接,第七PMOS管(203)的栅极与节点SB2相连接,第七PMOS管(203)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八PMOS管(204)的漏极与节点RB2相连接,第八PMOS管(204)的栅极连接时钟信号CLK,第八PMOS管(204)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七NMOS管(205)的漏极与节点SB2相连接,第七NMOS管(205)的栅极与节点RB2相连接,第七NMOS管(205)的源极与节点A2相连接;第八NMOS管(206)的漏极与节点RB2相连接,第八NMOS管(206)的栅极与节点SB2相连接,第八NMOS管(206)的源极与节点B2相连接;第九NMOS管(207)的漏极与节点A2相连接,第九NMOS管(207)的栅极连接输入信号D,第九NMOS管(207)的源极与节点C2相连接;第十NMOS管(208)的漏极与节点B2相连接,第十NMOS管(208)的栅极连接输入信号DB,第十NMOS管(208)的源极与节点C2相连接;第十一NMOS管(209)的漏极与节点C2相连接,第十一NMOS管(209)的栅极连接时钟信号CLK,第十一NMOS管(209)的源极与地GND相连接;第十二NMOS管(210)的漏极与节点A2相连接,第十二NMOS管(210)的栅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十二NMOS管(210)的源极与节点B2相连接;
从锁存器(003)包括第九PMOS管(301)、第十PMOS管(302)、第十一PMOS管(303)、第十二PMOS管(304)、第十三PMOS管(305)、第十四PMOS管(306)、第十三NMOS管(307)、第十四NMOS管(308)、第十五NMOS管(309)、第十六NMOS管(310)、第十七NMOS管(311)和第十八NMOS管(312)共十二个晶体管;
从锁存器(003)的输出节点Q和QB作为该低开销的跨层次双模冗余灵敏放大器型触发器的输出,第九PMOS管(301)和第十五NMOS管(309)作为从锁存器(003)的信号输入端接收第一主锁存器(001)输出信号SB1,第十二PMOS管(304)和第十六NMOS管(310)作为从锁存器(003)的信号输入端接收第一主锁存器(001)输出信号RB1,第十三PMOS管(305)和第十七NMOS管(311)作为从锁存器(003)的信号输入端接收第二主锁存器(002)输出信号SB2,第十四PMOS管(306)和第十八NMOS管(312)作为从锁存器(003)的信号输入端接收第二主锁存器(002)输出信号RB2;第九PMOS管(301)的漏极与节点M1相连接,第九PMOS管(301)的栅极与第一主锁存器(001)输出节点SB1相连接,第九PMOS管(301)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十PMOS管(302)的漏极与输出节点Q相连接,第十PMOS管(302)的栅极与输出节点QB相连接,第十PMOS管(302)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十一PMOS管(303)的漏极与输出节点QB相连接,第十一PMOS管(303)的栅极与输出节点Q相连接,第十一PMOS管(303)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十二PMOS管(304)的漏极与节点M4相连接,第十二PMOS管(304)的栅极与第一主锁存器(001)输出节点RB1相连接,第十二PMOS管(304)的源极与电源电压VDD相连接;第十三PMOS管(305)的漏极与输出节点Q相连接,第十三PMOS管(305)的栅极与第二主锁存器(002)输出节点SB2相连接,第十三PMOS管(305)的源极与节点M1相连接;第十四PMOS管(306)的漏极与节点QB相连接,第十四PMOS管(306)的栅极与第二主锁存器(002)输出节点RB2相连接,第十四PMOS管(306)的源极与节点M4相连接;第十三NMOS管(307)的漏极与输出节点Q相连接,第十三NMOS管(307)的栅极与输出节点QB相连接,第十三NMOS管(307)的源极与节点M2相连接;第十四NMOS管(308)的漏极与输出节点QB相连接,第十四NMOS管(308)的栅极与输出节点Q相连接,第十四NMOS管(308)的源极与节点M5相连接;第十五NMOS管(309)的漏极与节点M2相连接,第十五NMOS管(309)的栅极与第一主锁存器(001)输出节点SB1相连接,第十五NMOS管(309)的源极与节点M3相连接;第十六NMOS管(310)的漏极与节点M5相连接,第十六NMOS管(310)的栅极与第一主锁存器(001)输出节点RB1相连接,第十六NMOS管(310)的源极与节点M6相连接;第十七NMOS管(311)的漏极与节点M3相连接,第十七NMOS管(311)的栅极与第二主锁存器(002)输出节点SB2相连接,第十七NMOS管(311)的源极与地GND相连接;第十八NMOS管(312)的漏极与节点M6相连接,第十八NMOS管(312)的栅极与第二主锁存器(002)输出节点RB2相连接,第十八NMOS管(312)的源极与地GND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554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