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7-甲基胡桃醌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06433.7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90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贾金平;崔家华;李育倍;钱嘉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46/00 | 分类号: | C07C46/00;C07C50/32;C07C67/31;C07C69/76;C07C41/26;C07C43/23;C07C41/18;C07C41/52;C07C4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甲基 胡桃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7‑甲基胡桃醌的合成方法。该方法以2,5‑二烷氧基苯甲醛(Ⅱ)为原料,通过醛与直链烷基醇的丁二酸酯在钠氢的存在下发生缩合反应、缩合产物在乙酸钠‑乙酸酐体系中环合的方法,制备中间体4‑乙酰氧基‑5,8‑二烷氧基‑2‑萘甲酸酯衍生物(Ⅲ);该中间体经氢化锂铝还原后,于有机溶剂中溶解,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发生脱羟基反应,生成中间体5,8‑二烷氧基‑3‑甲基‑1‑萘酚(Ⅴ);中间体(Ⅴ)经甲氧基甲基醚(MOM)保护、硝酸铈铵氧化及脱保护反应,生成7‑甲基胡桃醌。该合成方法简便、效果好;使用的原料易得、且价格低廉;各步反应收率较高、条件温和,适合于大规模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化工技术领域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7-甲基胡桃醌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7-甲基胡桃醌(Ⅰ)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根皮中的主要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杀虫、抗炎、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Armelle T.Mbaveng etal,African Health Sciences,2014,14(1),201-205),其结构式如下式:
7-甲基胡桃醌对于革兰氏阳性菌Streptococcus mutans及S.sangui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56及78μg/mL;对于革兰氏阴性菌Prevotella gingivalis及P.intermedia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9和78μg/mL。其对于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 H37Rv具有非常强的生长抑制活性,其抑菌的MIC值仅为0.5μg/mL。对于耐药的结核杆菌,该化合物同样有效。Anita Mahapatra等人的研究表明,7-甲基胡桃醌具有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逆转录酶的活性(Anita Mahapatra,et al.,Chemistry ofNatural Compounds,2012,47(6),883-887)。近年来,以7-甲基胡桃醌为代表的萘醌类化合物,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引人关注,以其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抗肿瘤、抗病毒新药的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点。此外,7-甲基胡桃醌可用于制备高效的杀螺剂,本身也是极好的天然色素,应用于印染工业。由于7-甲基胡桃醌的广泛用途,其需求量较大。
从自然界植物的根皮、树皮中进行7-甲基胡桃醌的提取分离,不仅对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同时也耗时费力,成本较高。随着以7-甲基胡桃醌为原料的药物开发的进展,市场对其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用化学合成法制备7-甲基胡桃醌,是一条方便可行的途径,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现有文献报道的7-甲基胡桃醌的全合成方法,不仅不适合大规模制备,而且部分方法还存在反应条件苛刻、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通过4-氯-3-甲基苯酚与顺丁烯二酸酐、过量的无水三氯化铝和氯化钠在融熔条件下,发生Friedel-Crafts反应生成双环化合物中间体,再通过乙酰化反应及还原反应制备(R.G.Cooke etal,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1953,6(1),53-57;Oliver C Musgrave et al,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Perkin Transactions 1,2001,2001(11),1318-1320;Hartmut Laatsch,Tetrahedron Letters,1978,19(36),3345-3348)。该方法反应条件苛刻,高温下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分离纯化过程繁琐,产物收率低。同时,氯代苯酚多具有致敏性,在高温下生成的氯代苯酚不仅危害生产者的健康,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64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