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捆烧装置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911010785.X 申请日: 2019-10-23
公开(公告)号: CN111365704A 公开(公告)日: 2020-07-03
发明(设计)人: 姚宗路;赵立欣;邓云;贾吉秀;郝先荣;丛宏斌;赵亚男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主分类号: F23B10/02 分类号: F23B10/02;F23B50/12;F23J1/06;F23J15/02
代理公司: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代理人: 刘潇
地址: 100089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秸秆 装置
【说明书】:

发明公开一种秸秆捆烧装置,涉及秸秆捆烧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燃烧室,其设置有迂回式烟气通道、第一送风口、第一进料口以及燃烧腔,迂回式烟气通道的进气端、第一送风口以及第一进料口均与燃烧腔连通;第二燃烧室,其设置有第二送风口,其与迂回式烟气通道的出气端连通;热交换器,其设置于第二燃烧室内部;后端装置,其包括温度测量装置、除尘器、废气主管道、废气支管道和管路开关,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燃烧腔内,除尘器的进气口与第二燃烧室连通、出气口与废气主管道的一端以及废气支管道的一端均连通,废气支管道的另一端与燃烧腔连通,管路开关设置于废气支管道上以控制废气支管道的通断。该秸秆捆烧装置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秸秆捆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秸秆捆烧装置。

背景技术

能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充足的能源是支撑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地球能源储备量的逐渐减少以及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寻找新的清洁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生物质能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能有效缓解目前所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然而传统的直接燃烧方式其燃烧效率低,并且污染物排放高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秸秆成型燃料虽然解决了秸秆燃料难以运输以及能量密度低的问题,但其成本较高,故在推广应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打捆技术的发展,打捆秸秆这种新型燃料也逐渐被各个产业所利用。

打捆秸秆与天然气、轻质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相比,虽然其燃烧后二氧化硫排放少,但打捆秸秆排放的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较高,其原因主要为秸秆中氮元素含量更高、打捆秸秆的不充分燃烧、燃烧过程中炉膛内温度过高等。随着人们对于大气环境的重视,以及国家对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规定日益严格,故需要对秸秆捆烧设备排放的烟气做进一步净化。目前,针对捆烧设备烟气的净化一般都为后端处理,即烟气由炉膛流出后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或催化还原反应设备,将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后排放。但这种设备其结构复杂、价格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针对以上问题,从打捆秸秆燃烧过程的角度提出一种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低的秸秆捆烧装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低的秸秆捆烧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秸秆捆烧装置,包括:第一燃烧室,其设置有迂回式烟气通道、第一送风口、第一进料口以及燃烧腔,所述迂回式烟气通道的进气端、所述第一送风口以及所述第一进料口均与所述燃烧腔连通;第二燃烧室,其设置有第二送风口,其与所述迂回式烟气通道的出气端连通;热交换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燃烧室内部;后端装置,其包括温度测量装置、除尘器、废气主管道、废气支管道和管路开关,所述温度测量装置设置于所述燃烧腔内,所述除尘器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燃烧室连通、出气口与所述废气主管道的一端以及所述废气支管道的一端均连通,所述废气支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管路开关设置于所述废气支管道上以控制所述废气支管道的通断。

优选地,秸秆捆烧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第一燃烧室和所述第二燃烧室内的灰烬移出的除灰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室和所述第二燃烧室外部用于盛装所述灰烬的积灰室。

优选地,所述第一燃烧室设置于所述第二燃烧室内部,所述第二燃烧室设置有出气通孔,所述除尘器的进气口与所述出气通孔连通,所述出气通孔与所述迂回式烟气通道的出气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下两侧。

优选地,所述除灰装置包括电机和螺杆,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积灰室设置于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外部右侧,所述第一燃烧室的底端与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底端平齐,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依次贯穿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右侧壁、所述第一燃烧室的右侧壁以及所述第一燃烧室的左侧壁,并与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左侧壁相抵,且所述螺杆水平支撑于所述第二燃烧室的底面上。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07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