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12104.3 | 申请日: | 2019-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69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吴学智;王建;黄鹏;顾峰;张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5;E21D11/18;E21D11/28;E21D11/10;E21D11/04;E21D20/00;E21D20/02;E21F1/18;E21F16/02;E21D9/1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杨长青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收敛 型塌腔 隧道 塌方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涉及隧道工程领域,解决现有处理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经济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隧道塌腔稳定后,首先,利用塌渣形成施工作业平台;其次,将塌方影响段分为已开挖塌方影响段和未开挖塌方影响段并分别加固;再喷混凝土支护塌腔;再次,在塌方段施工临时支架及模板,在塌方段中部的隧道拱顶位置制作人孔,采用混凝土回填塌腔,施工塌方锚固锚杆,拆除临时支架和塌方影响段的加固并挖除施工作业平台;最后,按照原设计施工隧道排水管、防水板,施工二次衬砌混凝土。本发明在处治塌腔收敛型的隧道塌方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坚硬岩(花岗岩、石灰岩等)地质条件下新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如果隧道拱部存在不利切割倒悬三角岩体,隧道开挖临空后,倒悬三角岩体在自重作用下脱离母体岩石塌落。隧道塌方到一定程度后,塌腔会稳定,此类隧道塌腔称为收敛型塌腔。
现行规范中没有具体的隧道塌方处理技术要求和处理方法。现有同类塌方处理的方式是:隧道塌方后,清除塌渣,再对塌腔进行锚喷支护,再预埋混凝土泵送管,泵送混凝土满填塌腔。上述处理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1)清除塌渣体后再进行塌方处理的方法不合理
清除塌渣体后,隧道掌子面及隧道两侧没有垮塌部位的围岩会失去约束,隧道边墙和隧道掌子面底部岩石失去约束,卸荷松弛,可能会引起塌方段更大范围的围岩松弛变形并诱发更大的隧道塌方。另外,清除塌渣体的方法没有利用渣体作为塌方处理的作业平台和塌方处理的重要材料。
(2)采用锚喷支护措施处理塌腔面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在对塌腔进行锚喷支护的施工过程中,钻锚杆孔眼的施工会扰动围岩,扰动破碎的围岩,容易造成围岩继续塌方,危及施工人员的安全。
(3)大量塌腔全部用混凝土满填不合理
在隧道拱部回填大量的混凝土既不经济,而且人为加载也不科学。
(4)泵送混凝土质量不可控且不经济
采用先预埋泵送混凝土管,再泵送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泵送混凝土后,泵送混凝土管直接埋入混凝土中,不能回收利用,所以需要浪费很多泵送混凝土管,所以不经济。第二、如果预埋混凝土管位置和高度不合理,可能出现泵送混凝土分层离析,所以难以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第三、混凝土捣固人员无法进入塌腔内捣固混凝土,无法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第四、受到塌腔的限制,施工不好控制泵送混凝土顶部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解决现有处理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经济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收敛型塌腔的隧道塌方处理方法,隧道塌腔稳定后,实施下述步骤:
S1、利用塌渣形成施工作业平台
具体的:步骤S1中,利用挖机整平塌渣,并反压隧道两侧边墙及隧道掌子面底部,再从洞外回采细石洞渣回填,最终处理得到平整的施工作业平台。
S2、加固塌方影响段
根据隧道塌方情况确定塌方影响段的长度,并将塌方影响段分为已开挖塌方影响段和未开挖塌方影响段并分别加固;其中,
已开挖塌方影响段的加固方法:沿隧道开挖轮廓线或现有初期支护面间隔安装拱架,各个拱架之间布置纵向连接筋,各个拱架通过锁脚锚杆固定,拱架与隧道开挖轮廓面和隧道初期支护面之间的间隙采用混凝土喷填密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21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