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产丙烯和低硫燃料油组分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14995.6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08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许友好;白旭辉;谢昕宇;崔守业;王新;左严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9/04 | 分类号: | C10G69/04;C07C4/06;C07C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丙烯 燃料油 组分 方法 | ||
一种多产丙烯和低硫燃料油组分的方法,重质原料油与溶剂接触,进行萃取分离得到脱沥青油和脱油沥青,所述脱沥青油与任选的轻质原料油与催化转化催化剂接触进行反应,生成含丙烯的液化气、汽油、催化裂化馏分油;所述催化裂化馏分油经加氢脱硫后得到低硫加氢馏分油;所述低硫加氢馏分油和/或脱油沥青作为燃料油组分。本发明的方法将重质原料中的饱和烃转化为丙烯,避免了饱和烃作为燃料油组分,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重质原料油的催化转化方法,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将重质 原料油转化为丙烯和低硫燃料油组分的催化转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理念已经被从源头治 理污染的环保理念代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高度社会关注,相应法律法 规也日趋严格。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规定,2020年1月1日起,全球船舶必须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船用 燃料,根据BP预测,2020年全球船用燃料年消费规模将达到3亿吨左右, 这将对全球燃油市场以及主要石油加工企业带来巨大考验。
同时,世界各地都面临着原油变重变劣的问题,预计2020年后重质 原油储量占全球可采原油储量的50%左右,劣质原油与优质原油的价格差 距也在进一步拉大,如何高效利用劣质重油加工生产高价值产品并提高收 率以及生产符合更高环保要求的低硫船用燃料油成为炼厂和供应商亟待 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向传统的原油加工技术发出了挑战。
CN102746890A公开了一种船用燃料油的制备方法,通过使原料油减粘 裂化然后分馏的方式得到减粘裂化调和组分。该方法可以降低船用燃料油 的生产成本。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重油组分进行减粘裂化;2) 将减粘裂化产物进行分馏并收集高馏程馏分;3)将高馏程馏分与轻质油 组分混合得到船用燃料油。
由于船用燃料油价格比车用柴油低,生产船用燃料油难以取得较好的 经济效益,因此针对原料油组分特点,在生产船用燃料油同时,利用多产 低碳烯烃工艺生产丙烯等高价值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国际油品重质劣质化与环保严格化,有必要开发一种 既能多产高价值丙烯又能供应低硫船用燃料油组分的方法,既可以满足燃 料油质量改善的市场需求,又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重质油为原料多产丙烯和低硫燃料油组 分的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溶剂脱沥青将重质原料油中的沥青质及胶质分离 出来,脱油沥青作为燃料油组分,脱沥青油作为选择性催化裂化原料,最 大限度地得到低碳烯烃和短侧链多环芳烃的燃料油组分,脱油沥青或重脱 沥青油与短侧链多环芳烃的催化裂化馏分油再混合,产生更多的燃料油组 分,这样使得重质原料油转化为丙烯、丁烯和燃料油组分的同时,干气和焦炭的产率大幅度降低,从而实现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质原料油多产丙烯和燃料油组分的方法,包括下 列步骤:
(1)重质原料油与溶剂接触,进行萃取分离得到脱沥青油和脱油沥 青;
(2)所述脱沥青油与任选的轻质原料油作为催化转化原料油,进入 催化转化反应器内与催化转化催化剂接触进行反应,生成含丙烯的液化气、 汽油、催化裂化馏分油;
(3)所述催化裂化馏分油经加氢脱硫后得到低硫加氢馏分油;
所述低硫加氢馏分油和/或脱油沥青作为燃料油组分。
步骤(1)为溶剂脱沥青单元,可以采用单段流程,也可采用两段流 程。如果采用两段流程,轻脱沥青油作为催化转化原料,重脱沥青油视具 体情况而定,当只能作为燃料油组分时,脱油沥青因硫含量过高,作为道 路沥青产品。
所述重质原料油选自减压渣油、劣质常压渣油、加氢重油中的一种或 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49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