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装置和投影仪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17451.5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03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6 |
发明(设计)人: | 高城邦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B21/16 | 分类号: | G03B2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庆泽;邓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装置 投影仪 | ||
冷却装置和投影仪。可提高冷却对象的冷却效率。冷却装置具有蒸发部、冷凝部、蒸气管以及液管,蒸发部具有壳体、设置在壳体内且输送液相的工作流体的芯部、设置在壳体内且贮留液相的工作流体的储液器、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多个蒸气流路且与芯部连接的槽部件,槽部件构成为沿着与从槽部件朝向储液器的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交替重叠有多个与芯部连接的第1金属板和以比第1金属板离芯部远的方式配置的第2金属板,多个蒸气流路在槽部件的芯部侧形成于相互相邻的第1金属板之间,在沿着与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槽部件的情况下的蒸气流路的截面中,沿着第1方向的尺寸比沿着第2方向的尺寸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电子装置等的冷却所使用的冷却装置,公知有如下的环型热管:向在循环路径中流通的制冷剂即工作流体传递从冷却对象受到的热,通过其他部位释放传递到工作流体的热,由此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作为这种环型热管,公知有环状地连接蒸发器、蒸气管、冷凝部和液管的循环型冷却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循环型冷却装置中,蒸发器是以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方式与发热体连接、且通过内部具有的制冷剂的蒸发潜热夺走发热体的热的装置。蒸发器由液管侧的制冷剂供给部和蒸气管侧的传热部构成。在传热部内收纳有芯部,而且设置有朝向芯部突起的多个传热翅片。
芯部由多孔质体或烧结金属等形成。芯部通过毛细管力使制冷剂供给部收纳的制冷剂向多个传热翅片侧移动。
芯部和多个传热翅片的上表面紧密贴合,来自发热体的热被传递到制冷剂,由此,制冷剂进行相变化,所产生的蒸气穿过多个传热翅片之间而向蒸气管流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81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环型热管所使用的蒸发器中,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传热部中的多个传热翅片例如是对金属进行切削加工等而形成的。
但是,在对金属进行加工而形成多个传热翅片的情况下,很难增大形成于多个传热翅片之间且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的流路的截面面积。因此,气相的工作流体的排出时产生的压力损失较大,工作流体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蒸发温度变高,存在很难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问题。
另一方面,当增大传热翅片之间的距离而增大流路的截面面积时,与芯部接触的传热翅片的端部变少。该端部中主要产生从液相到气相的工作流体的相变化,因此,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工作流体的量变小,存在很难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的问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蒸发部,其利用从冷却对象传递的热使液相的工作流体蒸发而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部,其使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冷凝而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蒸气管,其使所述蒸发部中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到所述冷凝部;以及液管,其使所述冷凝部中变化为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到所述蒸发部,所述蒸发部具有:壳体,其与所述液管连接,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入该壳体的内部;芯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浸入该芯部,该芯部输送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储液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贮留流入所述壳体中的液相的所述工作流体;以及槽部件,其具有供从液相变化为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的多个蒸气流路,与所述芯部连接,所述槽部件构成为:沿着与从所述槽部件朝向所述储液器的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交替重叠有多个与所述芯部连接的第1金属板和多个以比所述第1金属板离所述芯部远的方式配置的第2金属板,所述多个蒸气流路在所述槽部件的所述芯部侧形成于所述第1金属板和与所述第1金属板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1金属板之间,在沿着与所述第1方向以及所述第2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所述槽部件的情况下的所述多个蒸气流路各自的截面中,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尺寸比沿着所述第2方向的尺寸大。
在上述第1方式中,优选所述第1金属板的导热率比所述第2金属板的导热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74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嵌合连接器
- 下一篇: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