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19823.8 | 申请日: | 2019-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8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赵海;靳艳玲;方扬;何开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7/16 | 分类号: | C12P7/16;C12R1/145 |
代理公司: | 11429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萍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醇 硫代硫酸钠 发酵 发酵抑制物 秸秆水解液 脱毒处理 产业化发展 秸秆纤维素 发酵过程 秸秆发酵 原料添加 水解物 产率 底物 去除 秸秆 生产 | ||
1.一种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对预处理后的秸秆进行酶水解,过滤除去固态物质,得到秸秆水解液;
(2)向秸秆水解液中加入CH3COO(NH4)、MgSO4、KH2PO4,调节pH值为7.0,过滤去沉淀,向所得清液中加入豆粕,在氮气气氛下灭菌,得到发酵培养基;
(3)在无菌条件下向发酵培养基中接入微生物种子液和混合维生素液,在37℃静止发酵66~72h即得含丁醇的发酵液,在静止发酵期间加入Na2S2O3;所述微生物种子液中的菌种为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CICC 8012),保存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中心,保藏号为CCTCC M 201014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按照每1L发酵培养基中加入0.1~0.3g的比例加入Na2S2O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静止发酵至12~15h时加入Na2S2O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微生物种子液的制备方法如下:按照玉米粉与水的质量比为4%~6%的比例将玉米粉与水混匀,然后煮至微沸并保持30min,补足蒸发的水分后,在氮气气氛下灭菌,得到种子培养基;向种子培养基中加入种子培养基体积5%~10%的菌种孢子液,混匀,于沸水浴中热击60s~75s,再在37℃下静止培养18~24h,即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混合维生素液是将肌醇、维生素B1、维生素B6、烟酸和生物素溶解于蒸馏水中并过滤除菌得到,混合维生素液中各组分的浓度为:肌醇200mg/L,维生素B1 80mg/L,维生素B6 80mg/L,烟酸80mg/L,生物素1mg/L。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微生物种子液和混合维生素液的接入量分别为发酵培养基体积的10%和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CH3COO(NH4)、MgSO4、KH2PO4在秸秆水解液中的加入量依次为1L秸秆水解液中1g、0.2g、0.6g,豆粕在清液中的加入量为每1L清液中2.5g~3.5g。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秸秆进行预处理的方法为:将新鲜秸秆晒干、粉碎、过筛得到秸秆粉,按照每1g秸秆粉中加入5~10mL稀硫酸的比例加入稀硫酸,在121℃处理60min,调节pH值为4.8;所述稀硫酸的体积浓度为0.5%。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按0.2%~0.4%的体积浓度向预处理后的秸秆中加入纤维素酶,按0.1%~0.3%的体积浓度向预处理后的秸秆中入木聚糖酶,混匀后在55℃搅拌48~72h,过滤,即得秸秆水解液。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以秸秆为原料添加硫代硫酸钠发酵生产丁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在静止发酵至9~48h期间进行间歇放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982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