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三联吡啶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21026.3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55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鹏;高婷婷;姜志勇;王小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灿烂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56 | 代理人: | 朱妃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手性 萘酚 三联 吡啶 复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三联吡啶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将化合物BT溶解于第一溶剂中,搅拌形成第一溶液;将氯亚铂酸钾溶解于第二溶剂中,搅拌形成第二溶液;将第二溶液加入到第一溶液中,加热回流,得到BTPt‑Cl;将三氟甲磺酸银和所述的BTPt‑Cl溶解于第三溶剂,加热回流,得到BTPt‑OTf。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和三联吡啶铂的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通过两步合成制备的得到具有聚集诱导的近红外圆偏振发光性质并且发光不对称因子最高可达10‑1的基于手性联二萘酚和三联吡啶铂的复合物,具有合成成本低、合成路线简便、产物易于纯化的优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兼具联二萘酚的轴手性结构和三联吡啶铂的荧光特性,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三联吡啶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手性荧光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圆偏振发光是某些手性发光物质所特有的光学现象,不仅能直观地反映手性发光分子在激发态下的结构信息,而且在生物检测、3D显示、信息存储以及不对称光化学合成等领域存在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这类材料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性金属配合物包括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通过手性配体与金属结合,从而改变金属离子的手性环境来调控CPL信号。但是,此类配合物只在溶液中才能产生CPL信号,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其在固态圆偏振发光领域中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血液和人体组织对700-1000nm的近红外(NIR)光吸收和散射较低,所以红色、近红外的荧光更容易透过生物组织用于活体成像。因此,针对以上研究背景设计合成一系列具有固态近红外圆偏振发光性质的手性金属配合物尤为重要,有望拓展这类分子在生物成像和防伪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三联吡啶铂配合物是一类经典的磷光分子,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容易形成激发态缔合物,与单体的发射相比,激发态缔合物的发射波长会发生明显红移并且发射范围会更大,为我们构建具有固态近红外圆偏振发光性质的铂的复合物提供了新思路。另一方面,轴手性的联二萘酚是一种商业可得的手性分子,并且本身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因此,构建基于手性联萘酚和三联吡啶铂的复合物使其在固态条件下具有近红外圆偏振发光性质是非常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三联吡啶铂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得到的复合物的发光不对称因子(glum)最高可达10-1。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三联吡啶铂复合物,所述复合物的结构式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手性联二萘酚-三联吡啶铂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将化合物BT(手性三联吡啶配体)溶解于第一溶剂中,搅拌形成第一溶液;
(2)将氯亚铂酸钾溶解于第二溶剂中,搅拌形成第二溶液;
(3)将第二溶液加入到第一溶液中,加热回流,得到BTPt-Cl(联萘酚三联吡啶氯铂);
(4)将三氟甲磺酸银和所述的BTPt-Cl溶解于第三溶剂,加热回流,得到BTPt-OTf(联萘酚三联吡啶三氟甲磺酸铂);
反应过程为:
优选地,所述第一溶剂乙腈。
优选地,所述第二溶剂为水。
优选地,所述第一溶剂与第二溶剂的体积比为5:1~2:1。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BT和氯亚铂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3。
优选地,所述化合物BTPt-Cl和三氟甲磺酸银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10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