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配方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21366.6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4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乐国义;乐恺怀;朱识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舟山蓝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46 | 分类号: | D01F6/46;D01F1/10;D01F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96 | 代理人: | 吴胜平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聚乙烯 单丝 配方 工艺 | ||
本发明关于高密度聚乙烯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配方工艺,所述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配方包括:高密度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由EPDM嵌段共聚物和PCGL嵌段共聚物以及封端基团含有乙烯基的超支化聚酯组成的三元结构增韧剂组合物、增强纤维、固化剂、碱金属盐、含聚醚嵌段的聚酯、改性纳米无机填料以及其他存在的其他助剂,经熔融纺丝即可制得高强度聚乙烯单丝。通过在高强度聚乙烯单丝配方中加入包含有EPDM、PCGL及封端基团含有乙烯基的超支化聚酯三元结构增韧剂组合物,可将聚乙烯单丝的强度提升约30%,同时其抗静电能力也得以显著提高,提高了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高密度聚乙烯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配方工艺。
背景技术
高密度聚乙烯(HDPE)为白色粉末或颗粒状产品.无毒,无味,结晶度为80%~90%,软化点为125~l35℃,使用温度可达100℃;硬度、拉伸强度和蠕变性优于低密度聚乙烯;耐磨性、电绝缘性、韧性及耐寒性较好;化学稳定性好,在室温条件下,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耐酸、碱和各种盐类的腐蚀;薄膜对水蒸气和空气的渗透性小,吸水性低;高密度聚乙烯的加工生产,促进了石油化工生产的进步,领先研究高密度聚乙烯生产的工艺技术措施,保证生产工艺的先进性。在高密度聚乙烯的生产过程中,开发新型的催化剂体系,提高催化的作用效果。优化聚乙烯生产的工艺技术措施,提高聚乙烯出产品的收率,满足高密度聚乙烯生产的技术要求。工业生产聚乙烯主要采用钛系和铬系的催化剂体系,应用浆液聚合工艺技术措施、气相聚合技术措施及溶液聚合的技术措施,获得高品质的聚乙烯产品,达到高密度聚乙烯生产的技术要求。以气相法和淤浆法为主,作为聚乙烯生产的工艺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对气相生产工艺进行优化,选择冷凝技术和双反应器技术措施,提高聚乙烯生产的经济性。淤浆法主要以环管淤浆法工艺为主。在聚乙烯生产现场得到广泛地应用。搅拌釜式浆液聚合工艺技术措施的应用,选择双釜的工艺流程,在较低的操作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获得双峰的产品,对原料的要求不是很高,选择Z-N催化剂体系,发挥催化剂的高效催化作用,获得高品质的聚乙烯产品。
高密度聚乙烯用作纤维时其硬度、拉伸强度和蠕变性优于低密度聚乙烯;耐磨性、电绝缘性、韧性及耐寒性较好;化学稳定性好,在室温条件下,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耐酸、碱和各种盐类的腐蚀;对水蒸气和空气的渗透性小,吸水性低;然而其耐老化性能差,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不如低密度聚乙烯,特别是热氧化作用会使其性能下降,所以树脂中须加人抗氧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等来改善这方面的不足。而且目前我国生产聚乙烯单丝,线,绳,网有数百家,目前生产的产品都选用普通的HDPE原材料,单丝的强度基本保持在6g/d左右,近几十年来没有对品质有新的突破。
以上背景技术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发明的发明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背景技术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聚乙烯单丝的配方工艺,通过在高强度聚乙烯单丝配方中加入包含有EPDM、PCGL及封端基团含有乙烯基的超支化聚酯三元结构增韧剂组合物,可将聚乙烯单丝的强度提升约30%,同时单丝本身的抗静电能力也得以显著提高,提高了安全性,应用熔融纺丝工艺即可获得高强度聚乙烯单丝,速度快,产量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下述项[1]~[4]所列。
[1]一种高强度聚乙烯单丝增韧剂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
EPDM(乙烯/丙烯/降冰片二烯)嵌段共聚物;
PCGL(己内酯/乙交酯/丙交酯)嵌段共聚物;以及
封端基团含有乙烯基的超支化聚酯,
其中,PCGL嵌段共聚物中己内酯重复单元的含量不高于共聚物总重复单元的17mo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舟山蓝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舟山蓝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13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乙烯聚合物纤维
- 下一篇:通过共聚制备酚醛/蜜胺纤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