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及其治理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2181.7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4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菊梅;王涛;闫瑞强;沈渭寿;任艳霞;王瑜;刘爽爽;向双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02 | 分类号: | C12N1/02;C12Q1/02;C12Q3/00;C02F3/34;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陈炳萍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著 转化 微生物 富集 培养 方法 及其 治理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及其治理的应用,具体涉及微生物环境保护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底泥采集与分类:从需要治理河道的水体中分别对中部和两侧位置进行底泥采集,采集时需要采集表层的底泥、中层的底泥以及底层的底泥,表层的底泥采集的深度设置为3‑5cm,采集量设置为50‑70g,中层的底泥采集的深度为设置7‑9cm,采集量为设置50‑70g。本发明通过对不同深度和温度的底泥进行氮转化微生物的培养,同时检测出其在不同环境下对河道的治理效果,有效的提升了培养土著氮转化微生物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对水体氨氮污染的治理效果,根据该河道的实际环境因素培养出相适应的土著氮转化微生物,进行对应性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及其治理的应用。
背景技术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向水体排放大量的营养盐,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是我国水环境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
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4862257B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及其治理的应用,属于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保护领域。从需要治理的水体中采集环境样品,用特定的富集培养基进行培养得到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物种子;将富集培养物种子、富集培养基加入到原位水样中进行扩大培养,再将扩大培养的富集培养物种子施用到水体,以治理水体氨氮污染。该发明通过对原位样品进行富集放大的方法获得高效土著氮转化微生物,比一般商品菌剂更具有针对性,也避免了外来菌剂对该水体的适应性及生态安全隐患。该发明通过人工可控的条件进行富集,保证了高效土著氮转化微生物的快速生长,比直接向水体添加促生剂效果更为稳定,也没有二次污染的风险。
但是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运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该发明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了解到不同环境影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的培养,进而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及其治理的应用,通过将需要治理河道的水体中分别对中部和两侧位置进行底泥采集,同时对河道底层的温度进行检测,然后进行混合处理,之后对试管内部的底泥和水进行二次氨氮检测,之后分别提取试管内部的底泥,然后将其转接到氮转化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基中,然后将培养物转接到新鲜的富集培养基中,之后进行3-5次的转接培养获得转化基体,可以对不同深度和温度的底泥进行氮转化微生物的培养,同时检测出其在不同环境下对河道的治理效果,有效的提升了培养土著氮转化微生物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对水体氨氮污染的治理效果,根据该河道的实际环境因素培养出相适应的土著氮转化微生物,进行对应性治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土著氮转化微生物富集培养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底泥采集与分类:从需要治理河道的水体中分别对中部和两侧位置进行底泥采集,采集时需要采集表层的底泥、中层的底泥以及底层的底泥,表层的底泥采集的深度设置为3-5cm,采集量设置为50-70g,中层的底泥采集的深度为设置7-9cm,采集量为设置50-70g,底层的底泥采集的深度设置为11-13cm,采集量设置为50-70g,同时对河道底层的温度进行检测;
步骤二、底泥存储:分别将步骤一中采集的底泥放入试管中,添加治理河道的水,之后放入到存放箱内部进行存储,存放箱内部的温度与河道底层温度相同;
步骤三、培养物的测试:将步骤二中的各个试管中的底泥分被提取10-12g,水量提取20g中,分成四组进行试验,对试验的各个底泥和水中的氨氮含量进行检测,将检测数据存档,之后将试验的底泥和水放入到培养管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制得一定量氮转化微生物,然后将培养管放入到离心机内部进行混合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21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