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2583.7 | 申请日: | 2019-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4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7 |
发明(设计)人: | 叶晓瑜;熊雪刚;张开华;汪创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37/58 | 分类号: | B21B37/58;B21B37/00 |
代理公司: | 51124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张小丽 |
地址: | 61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轧制 变形量 粗轧 道次变形量 热轧双相钢 双相钢组织 次辊缝 均匀性 精轧 生产技术 使用性能 热连轧 双相钢 未使用 板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属于热连轧板带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为解决现有轧制技术导致双相钢组织的均匀性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包括:粗轧时,粗轧累计变形量≥75%,当使用定宽压力机时,第一道次辊缝控制为180~190mm;未使用定宽压力机时,第一道次辊缝控制为160~180mm,粗轧末道次变形量≥32%;精轧时,精轧累计变形量≥85%,其中后3机架累计变形量≥36%,末道次变形量≥10%。本发明通过轧制技术的控制,解决了双相钢组织均匀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双相钢的使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炉冶炼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向高安全性、经济环保、高寿命等方向发展,对汽车板的强度、成形性、耐蚀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满足汽车发展的要求,同时与铝合金等材料竞争,世界各大钢铁公司均致力于开发高强度汽车板。根据ULSAB计划,其大部分高强度汽车板采用的均为双相钢。热轧双相钢的抗拉强度可超过600MPa,而且成型性能优良,在汽车制造业及其他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双相钢与一般的高强度低合金钢相比,在屈服强度相当的情况下可节省金属10%。所以,双相钢不仅可以用于汽车减重,也可以用于其他深冲用钢。
在高强度汽车钢板开发方面,日本和欧美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NKK、住友金属等都开发生产出了热轧双相钢。目前,日本轿车的安全件和抗碰撞件,均采用双相钢。据日本新日铁统计,汽车用双相钢2000年订单比1996年提高了20倍。美国的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研究和使用双相钢已有多年的历史,用双相钢制造的客车轮辐,除重量减轻14%以外,疲劳寿命是普通碳钢的2倍。目前,美国轿车用双相钢板,每车平均用量为50Kg以上。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瑞典等国对双相钢也进行了开发和研究,并在汽车制造业中均有应用。
双相钢的微观组织由硬质的岛状马氏体和软的铁素体基体组成,这种独特的组织赋予双相钢优良的综合性能,包括连续屈服、低屈服强度、高抗拉强度、良好成形性能等,所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和加强件。然而,在双相钢应用过程中,存在延伸凸缘性(扩孔性能)较差等问题。双相钢由铁素体(软相)和马氏体(硬相)组成,由于两相的组织均匀性较差或两相之间硬度差极大,扩孔性能较差,且扩孔性能随着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扩孔性能已成为影响高强度双相钢应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钢铁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了减少连铸坯的浇钢断面,大多数钢厂在粗轧时配置了定宽压力机,以达到大减宽量的目的,其最大减宽量为350mm,这对双相钢组织的均匀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轧制技术导致双相钢组织的均匀性交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其包括:粗轧时,粗轧累计变形量≥75%,粗轧末道次变形量≥32%;精轧时,精轧累计变形量≥85%,其中后3机架累计变形量≥36%,末道次变形量≥10%。
其中,上述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中,连铸坯厚度200~250mm。
其中,上述热轧双相钢的轧制方法中,粗轧时,当使用定宽压力机时,第一道次辊缝控制为180~190mm;未使用定宽压力机时,第一道次辊缝控制为160~18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轧制控制中粗轧和精轧变形量的准确控制,解决了双相钢组织均匀性的问题,从而提高双相钢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DP600钢微观组织图。
图2为实施例2中DP600钢微观组织图。
图3为对比例1中DP600钢微观组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25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